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并保留在少数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层面文化,包括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道德生活和礼仪风俗、制度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是少数民族族群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各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一般包括生活习俗、人生礼仪、民间传承、信仰崇尚以及节日文化等主要类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明显的地域性、突出的多样性以及多源的融汇性等基本特征。德育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所推崇的品德规范与要求转化为个体品德的一种教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该地区的德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发展。德育一方面选择、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以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内容,从丰富和发展着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自己发展所需的营养。德育通过自身传递功能的发挥,保存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积淀,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和继承。 德育资源是指可以运用于德育过程,能够给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的因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力量。中国古代的知行统一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毛泽东德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德育思想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导向性和主体性原则、民族性和世界性原则、继承性和创新性原则以及价值性和工具性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的动态工程,只有以“学校为主阵地,家庭为基础,社会支持为平台”多管齐下,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制,不断优化开发环境,才能切实增强开发利用的实效。学校应重视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育者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能力;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使民族传统德育思想渗透进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之中,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民族传统德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家庭在教育内容上要重视传统亲情伦理和礼仪礼节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要言传身教并注重传统节日对子女的熏陶作用。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部门要加强方志整理、编译乡土文化普及读物,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真正进入社会生活之中;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传播具有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加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宣扬力度,营造良好社会道德环境。充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促使德育回归生活,有利于增强德育实效、培育民族精神,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道德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