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的变迁造就了新生的事物,时代的变迁也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更迭,在这种更迭的过程中,通常难以摆脱已有的教育理念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批判是构建新的教育观念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范畴内,本研究通过对传统预设课程观进行批判和反思,据此提出了一种与之对立的课程观,即生成课程观。生成课程观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和过程性,弱化了传统课程观中预设的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转向生成性的课程目标,生成课程观下的课程实施是网状的,连接着更多的可能性,学生的个体发展得以兼顾。生成课程观看似与预设课程观相对立,实则是对传统课程观的一种批判与重构。本文对传统预设课程观的核心理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分析与之截然不同的生成课程观如何在时代和文化的变迁中诞生,探寻生成课程观之理念。通过对生成课程观进行全面剖析和探讨以期能丰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理论。从逻辑上看,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研究问题的提出,对传统的预设课程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陷于桎梏的现状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概括而言,从课程五个方面的问题出发,分别是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师生关系,对传统预设课程观所真实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展开了分析和论述,据此提出课程观的转向,并阐述了研究的内容和意义、论文相关核心概念以及相关文献述评。第二部分是对生成课程观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思想观念如何由预设走向生成进行论述,生成课程观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在二战之后的社会危机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思想观念由预设转向生成,主要包括了哲学思维模式的转变,体现为现成论的倾覆与生成论的崛起,以及最新科学研究的兴起带来的思想转变。第三部分是对生成课程观的相关理论展开分析与论述。生成课程观与诸多课程理论流派有所不同,并没有在发展过程中成为课程理论的分支,而是受到诸多哲学理论、课程理论的影响,从其哲学基础来看,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生成主义哲学对生成课程观哲学基础的完善和丰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其理论来源方面,主要受到了皮亚杰、维果斯基、多尔、杜威、施瓦布、派纳的课程理论影响。第四部分着力于阐述在既有的传统预设课程观影响下,生成课程观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三个方面:1.源起西方,水土不服;2.理论薄弱,根基不牢;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并对现实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社会、学校、个体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社本主义思想与科学主义思想的主导使基础教育课程领域陷于桎梏;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客观主义知识观固化成型;个体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对“人”的整体发展的忽略。第五部分在克服传统预设课程观弊病的基础之上构建了生成课程观的理论体系,从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原则、内容、实施、师生关系、评价六个方面对生成课程观进行了论述,呈现了生成课程观的全貌。生成课程观将课程视为一种为促成学生主体意义生成的对话和转变的过程,课程内容的选取聚焦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创设以助力生成性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以师生共创为取向,课程评价以发展性功能为核心,这种与传统预设课程观大不相同的生成课程观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曙光,通过对其理论体系的构建,以丰富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