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采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作者采自西藏和陕西太白山共计2000余份袋衣属标本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地理学、生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角度对中国袋衣属地衣进行了系统而综合的研究;并对借自国外12个标本馆(ASU,BM,CANB,FH,H,LE,MSU,NSW,OSC,TUR,US,W)的模式27种进行了仔细观察和描述。文中报道中国袋衣属地衣36种,包括3个种下单位,约占世界袋衣属总种数的35%,其中发现并描述新种7个:H.digitiformis,H. parpilliformis,H。pseudodigitiformois,H.pseudopruinosa,H. pulchrilobatoides,H.subfarinacea,H. taibaiensis和H。taibaiensis var.noduliformis;中国新记录种1个:H. incurvoides。作者对于研究的中国袋衣属种类进行了形态学、解剖学和化学性状的描述,并对研究的标本进行了引证。
基于表型是基因型表达的结果和最终产物这一事实,作者对于42个分类群的158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袋衣属为一独立类群。通过58条nrDNA ITS区的碱基序列(其中28条系作者测定所得,其余来自GenBank)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袋衣属在系统演化中为一单系类群;并初步推断Cavernularia可能为Hypogymnia的异名。
以纯形态种H.flavida和H.hypotrypa的表型性状以及nrDNAITS区的碱基序列的综合分析结果不支持H.flavida和H.hypotrypa作为两个独立种的系统生物学观点。因此,作者将H.flavida降为H.hypotrypa的异名。
此外,对于产自秦岭太白山不同生境下形态各异的H. taibaiensis和H. taibaiensis var.noduliformis进行了表型与基因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为同一种级单位。
研究表明,袋衣属地衣在中国的分布以西南地区最多,共27种,占中国袋衣属地衣总种数的75%:东北17种(47%),西北15种(41%),华中11种(30%),华北5种(13%),东南4种(11%)。这一分布情况表明,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西南地区同样也是中国袋衣属地衣多样性的中心,至于种类分布较少的东南、华北地区可能与缺乏足够的调查与采集有关。
文中对中国袋衣属地衣的地理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袋衣属地衣分隶于世界广布成分[3分类群(7.5%)],环北极成分[2分类群(5%)],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成分[1分类群(2.5%)],东亚-大洋洲间断分布成分[2分类群(5%)],东亚成分[10分类群(25%)]和中国特有成分[21分类群(53%)]等六个地理成分。其中东亚和中国特有成分为31种,占中国已知袋衣种数的86%,这一结果表明,东亚,尤其是中国,是袋衣属地衣的现代分布中心。至于东亚-北美及东亚-大洋州的3种间断分布成分表明东亚成分向大洋州和北美洲扩散的趋势。
本文提供了中国袋衣属的分种检索表、每一种的形态、解剖、化学、基物描述以及在中国的分布现状,对于它们与相近种的异同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