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相互博弈、建设定位与现实需求的目标差距、国家与区域政策对武汉城市圈“大生态”格局建设的迫切要求三大现实背景出发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论文以“研究基础-格局识别-评价分析-优化策略”的研究思路展开,基于相关GIS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归纳等方法,试图描述出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的发展态势,识别出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格局的框架特征,评价出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格局的发展重要性程度,以及概括提炼出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化策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发展态势解读。首先从生态空间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入手对区域总体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基于2000年-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GIS空间数据,采用分类比较与综合分析的方法,总结出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遭到挤压、生态用地总量下滑、生态用地波动明显的主要发展态势。第二部分为武汉城市圈生态格局识别。首先从“节点-廊道-基质”三大生态空间格局构成要素的识别入手,运用GIS技术,根据节点分类提取标准识别出61个生态核心节点;其次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重力模型识别出169条重要生态廊道;然后根据生态空间用地属性识别出由生态农地、生态绿地以及生态湿地构成的生态基质空间。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点廊交织、网状分布”的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格局特征。第三部分为基于“要素-整体”层面的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格局评价。首先基于生态连通度理论对研究区范围内的生态节点与廊道进行评价,具体运用了α变化率指标、介数中心性指标、邻近度指标以及α、?、γ指数,从而确定武汉城市圈的生态空间格局分布特点,即南密北疏、沿江集聚,以整个城市圈的中心为聚集地,向周围逐渐分散。然后从土地覆盖、地形高程、水文条件、景观价值以及植被覆盖指数五个维度构建生态基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得出生态基质基础较好、分布不均的特征。最后综合以上要素评价结果,得出武汉城市圈“一带,八核,网状廊道”的生态空间格局框架,并提出节点均衡分布模式尚未形成、廊道“流”效应不足、生态用地非均衡化等制约生态空间良性发展的问题。第四部分为武汉城市圈生态格局优化。首先从结构要素优化、综合框架优化两个层面阐述了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化对策。其次从分层级保护、增加垫脚石节点进行斑块优化;从增强“节点-流”效应、提高网络完整性进行廊道优化;从划定底线缓冲区、实行分类优化进行基质优化。最后得出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格局综合优化框架,并进行优化分区发展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