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缺血性中风即西医的脑梗死,因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常年居高不下,对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都造成了巨大困扰和沉重负担。祖国医学在中风病治疗中颇具优势,经过长期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施治策略,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了清晰的思路。王永炎教授在吸收、总结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以"毒邪"和"络病"作为切入点,提出中风病"毒损脑络"之病机假说,并总结出痰热腑实证的主要临床表现,首创星蒌承气汤用于该证的治疗,因通腑化痰、泄热法对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星萎承气汤作为该治法的代表方剂,亦被临床广泛应用和研究。目的:本研究对象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证属痰热腑实的患者,治疗方剂为星蒌承气汤,同时将该研究方案与西医通便的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比较。在患者治疗前、后的观察时点进行相关量表的积分评价及血栓弹力图(Terombelastograph,TEG)指标的检测,对治疗期间患者的症状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通过比对治疗前、后量表积分及TEG各指标数值变化及趋势的统计分析,以初步评价星蒌承气汤的治疗效果及对痰热腑实证患者血栓弹力图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发病14天内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依据随机对照表,以2:1的比例分成两组,不设置盲法研究。预计纳入患者45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予口服星萎承气汤,对照组予开塞露灌肠或(和)杜密克口服;以腑气通畅为度,5±2天作为评价时点。治疗期间依据患者病情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稳定斑块、脑神经保护、改善循环等常规治疗措施及基础疾病的规范化处理。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每日的症状、体征变化。分别记录患者入组当天及腑气通下后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候评价量表、便秘临床症状评定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及血栓弹力图各项指标的数值变化。将记录的积分及检验的数值采用SPSS 20.0软件统一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将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进行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积分减小,但未见统计学差异,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候评价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以上三个量表积分的组间比较显示,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六种证候要素出现的频数均较治疗前减少,且内风、内火、痰湿三种证候要素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行六种证候要素治疗前后的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栓弹力图各个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组经过治疗后,各个指标仍处于正常范围内,但相对于治疗前而言,R值、K值、LY30有所降低,而α角、MA值、CI值有所升高,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经治疗后,LY30小于正常范围,其余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相对于治疗前而言,R值、MA值有所升高,K值、α角、LY30、CI值有所降低,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指标(除α角、CI值以外)变化的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病例治疗前的六种证候要素与血栓弹力图部分指标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内火证候要素与R值呈高度负相关(P<0.05),与α角呈高度正相关(P<0.05);气虚证候要素与R值呈高度负相关(P<0.05),与CI值呈高度正相关(P<0.05);阴虚证候要素与K值呈高度负相关(P<0.05)。纳入病例的痰热腑实证候总积分、NIHSS积分均未见与上述血栓弹力图指标具有相关性。两组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60.00%和52.94%,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1)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痰热腑实证候的改善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缓解可起到良好作用。(2)星萎承气汤对中风病急性期内风、内火、痰湿三种证候要素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3)星萎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的治疗作用体现在维持机体血液凝血机制与抗凝机制的平衡,从而保持机体血液的相对稳态。(4)内风、内火、痰湿三种证候要素与血栓弹力图部分指标具有高度相关性,随着三种证候要素程度的加重,机体的凝血机制亦有增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