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个案研究法和文献法,论证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及特点。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健身信念支撑的持久稳定的锻炼行为,与自动化体育动作习惯有着本质的区别。运动健身信念是个体在体育实践中不断深化运动健身认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观点的确信和坚持。运动健身信念模型是解释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指出,运动健身信念是体育锻炼习惯的支撑力量,它能让个体保持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敏感,增强健康意识,持久激发个体的体育锻炼需要,使其产生体育锻炼动机,执着于体育锻炼行为,不轻言放弃。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复性和意志性两大特点。与此相适应,体育锻炼习惯测量的一级指标包括体育锻炼行为的重复性和意志性,前者由体育锻炼行为的经常性、规律性、持续性和稳定性等二级指标构成,后者由体育锻炼行为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自觉性、适应性和体验性等二级指标构成。本研究分析了当前主要习惯测量方法的局限,完成了体育锻炼习惯量表的构建。运用个案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法编制量表初始项目,形成体育锻炼习惯量表初稿,并用该量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获得368个有效样本数据。项目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习惯量表初稿各项目的通俗性适中,所有项目的区分度都在良好与优良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习惯由锻炼行为的重复性和锻炼行为的意志性2个因子构成,与理论预测相符合。用新编制完成的体育锻炼习惯量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获得有效量表数据467份,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习惯是一个两维度的结构,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的两个因子是合理的。测验数据显示,新构建的体育锻炼习惯量表的效度和信度都较好。本研究运用新构建完成的体育锻炼习惯量表和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辅以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海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共获得857份有效量表数据和801份有效问卷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中学生的锻炼行为和锻炼习惯都很不稳定、校园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学生中普遍存在体育锻炼知行不一的现象。本研究在从传统文化、群体氛围、教育制度、学校管理、体育教学和家庭体育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当前海南省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问题的根源之后,提出了解决当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认为,政府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及教育部门体育职能,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大幅改善校园体育锻炼条件;推动一批运动健身先进示范中学建设,激励引领学校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夯实体育锻炼社会基础。学校方面,要将促进学生积极运动作为体育的首要目标,引导学生在运动中牢固树立运动健身信念;进一步加强运动健身宣传教育,营造健康第一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扬助长责任互信的校园安全观,探索建立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校外体育资源,拓宽校外体育锻炼渠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深化对家庭体育的指导。家庭方面,要将体育放在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位置,使用正确方式方法引导孩子积极锻炼;关注和满足孩子的体育需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锻炼条件。学生个人方面,要选择从喜欢或简单的项目开始,设置一个方便按时锻炼的时间;观察了解运动状态和生理指标变化,用心体验体育锻炼引起的积极效果;摸索掌握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把握适宜负荷并注意调整休息;寻找锻炼伙伴或加入锻炼群体,增加相互支持和共同锻炼乐趣;下定坚持参加锻炼的决心,不让自己轻易错过每一天。本研究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体育锻炼习惯理论的创新。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运动健身信念。运动健身信念是个体在体育实践中不断深化运动健身认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观点的确信和坚持。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运动健身信念模型。运动健身信念模型认为运动健身信念是个人长期主动积极地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撑力量,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决定因素。运动健身信念模型能清楚解释普通人为何能主动积极地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预测一个人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及其持续性。运动健身信念模型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第二方面是体育锻炼习惯研究方法的创新。以运动健身信念模型为理论支撑,严格遵循科学程序,采用个案研究和开放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结合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开发出一套全新的量表:体育锻炼习惯量表。经检验证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将其作为评定体育锻炼习惯的工具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