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林的边界空间承担着限定园林空间范围的作用,承载着沟通园林内外空间的责任。边界空间使不同形态的园林空间内部与外部空间互相分割和联系,有效地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内容和延展性,丰富园林空间景观效果。本文基于环境认知和环境体验,研究西蜀代表性园林罨画池、桂湖、东湖的边界空间,分析西蜀园林边界空间的形式构成要素特征,研究节点空间边界中人的行为变化、序列空间路径变化对人在边界中行为的影响、边界空间文脉与意境营造,构建西蜀园林边界空间的综合评价体系。为西蜀边界空间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指导。边界空间形式构成要素中,以形式构图原理为指导,西蜀园林边界空间具有突出的“点、线、面”构成特征。点形态边界空间中,亭多在廊的终端或位于廊的连接点,楼与阁则多单独存在,亭、楼与阁多数处在边界空间的节点处,假山石多“散点”布置于驳岸界线上,或者与墙相邻。线形态中,墙和廊是典型的线形式构成要素,外墙空间分割作用明显。面形态中,以湖和池为代表。三个园林布局均以水面为主,水波皱皱,曲桥楼影,构成丰富的园林边界空间。以游人为对象从节点空间、序列空间以及空间营造三个层面,研究游人对边界空间的体验。利用语义分析法,向游人发放问卷以调查具备较强吸引力的节点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分析各节点的尺寸、领域感、封闭感、人际交往距离、空间约束力、人流变化以及停留时间,发现:从节点的尺寸、空间领域感和封闭感看,罨画池节点空间边界以廊下空间、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院墙围合而成的空间三类空间为主,多数空间的领域感和封闭感较强;桂湖以水面和驳岸线分割的边界空间为主,空间领域感封闭感和方向感较弱;东湖以庭院空间、廊下空间和古城墙围合的空间为主。而人际交往距离中,三个园林的游人均以个体活动、两三组合和团体为主。在临水区域、景观节点附近以及休憩区域多保持亲密距离,在入口附近或靠近下一个空间交汇处多保持社会距离。空间约束、人流变化以及停留时间方面,季相景观变化明显时,游人多选择停留在景观节点附近,停留时间较长;温和或者凉爽的天气游人户外活动更频繁,类型更丰富,空间对游人的约束力弱;在节点空间中游人多活动在亭内、廊下、檐下、茶座区。在序列空间中,以路径为基础选取环境体验序列,主要研究序列上景观节点的动静变化、节点的辐射半径与视域范围、序列上灰空间变化对人在边界中行为的影响以及路径的心理感知。三个园林序列空间中,景观节点动静交替有致,变化丰富,各个序列起承转合变化节奏各异。罨画池景观节点较为紧凑,汇聚人流的能力较强;桂湖因大面积水域视野更加辽阔;东湖有主体建筑的序列可视景观多,与周边景观关联性最强。从序列空间心理感知发现,贴合三个园林序列空间描述的词汇以界限性、美感度、安全性、愉悦度、吸引力度等为主。边界空间文脉意象、空间意境营造方面,三个园林都有深厚的西蜀历史文化底蕴。边界空间的意境营造具有延展性和渗透性,墙垣上的漏窗,山石中的透景,让园林空间彼此融合,相互影响,边界变得多样、灵活与多变。边界空间塑造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空间有透空与连贯性。边界空间古朴自然,以当地之材筑园林之界,将自然融于园林每一处,是西蜀园林之风。边界空间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基于节点空间、序列空间和边界空间营造三个层面,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西蜀园林边界空间评价体系,模糊评价矩阵对三个园林边界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三个园林边界空间综合评价等级为“优”。综上认为,以环境认知和环境体验结果为基础,构建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西蜀园林边界空间综合评价体系,应用于西蜀园林空间研究,也为现代园林空间构建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