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是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敏感产品,各具时空分异的“小世界”贸易网络客观反映出不同国家(地区)在棉花贸易分工中的地位,使得各国(地区)之间在要素配置、生产、消费、流通等方面组成的多层次、多形式交织与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世界贸易网络(International Trade Network)客观反映了贸易各国的“核心—边缘”地位。从贸易网络动态拓扑结构来看,世界商品贸易供给与需求的地理方向失衡促进了商品贸易的高度国际化,即网络上每一个节点都代表一个活动主体,节点和节点之间存在着商品需求和供应关系反映出全球商品贸易的网络时空分异特征。通过测算网络拓扑指标如密度、点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可以更加明确一国在贸易网络中的影响力、是否占据中心位置等,有效捕捉了世界贸易网络中各节点之间关系的强弱,更利于对世界贸易网络的理解。本文首先回顾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分析了世界棉花生产现状,包括世界棉花种植面积、生产产量、消费量等,深入研究分析得出世界棉花生产特征;随后通过整理世界棉花贸易现状,基于2002-2014年的世界棉花贸易数据运用动态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不同时空节点的世界棉花贸易网络的拓扑指标,揭示世界棉花贸易网络拓扑结构特征与贸易地位演变;进一步运用QAP回归模型分析各国经济发展水平(GDP)、国家地理距离(Dist)、各国棉花补贴额(Subsidy)、一国人均耕地面积(ARAL)、虚拟变量两国是否陆地相邻(Contig)、两国是否都是WTO成员国(WTO)、以及两国是否存在自由贸易协定(FTA)对世界棉花贸易的影响;通过研究中国棉花贸易现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测算节点中国的拓扑结构特征,根据背景视角下的世界棉花贸易网络确立中国在世界棉花贸易中的地位,研究中国棉花贸易的具体情况;最后梳理本文结论并探讨其政策含义。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1)世界棉花贸易网络密度和平均点度均出现先升后降的“∩”型趋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棉花贸易格局产生了“碎片化、多元化”的影响。世界主要棉花出口国家的贸易合作伙伴数量增加,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进口国家贸易伙伴数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市场结构趋于紧密;(2)世界棉花贸易网络中心度呈现下降趋势,“核心-边缘”国家之间的内部结构相似性逐年降低,但美国、意大利、德国、土耳其等国仍处于贸易的中心地位,贸易纽带集中在与“核心”国家相关的纵横条带上,而“边缘”国家之间的棉花贸易存在替代性;(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棉花贸易国并没有因为具有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而占据贸易“核心”地位,可能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在生产和贸易谈判中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使得农产品贸易仍然处于“灰色区域”,损害了部分发展中国家棉花贸易的利益;(4)世界棉花贸易无权网络受两国GDP差值、两国地理距离、国家棉花补贴额、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两国是否相邻、两国是否都是WTO成员国、两国是否存在自由贸易协定七个变量的影响,说明这七个变量影响世界棉花贸易联系的产生,而世界棉花贸易加权网络受两国GDP差值、国家棉花补贴额和两国是否相邻的影响,证明这三个变量影响世界棉花贸易流量大小;(5)中国应充分考虑上述提到的十个变量因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应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水平、棉花补贴额以及邻国棉花贸易发展情况,制定符合中国棉花贸易发展政策,加快农产品走出去策略的实施,逐渐巩固与加强我国在世界棉花贸易网络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