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借助公共品供给理论通过制度变迁的视角,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及贯穿其中的国家、地方、社区三者关系的变化。通过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投融资主体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村庄社区对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义务教育公共物品的基本供给主体,经历了社区、乡镇、县级3个阶段;随着中央有关政策的出台,中央投入的加大,基本供给主体也呈逐步上升趋势;学校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农村学校的发展呈现“公立化”过程,社区、乡政府对其的介入能力越来越弱;农村的义务教育正朝向国民教育化发展,向纯公共物品方向发展。同时,义务教育在农村的推行既是国家建设的过程,也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变化的过程。
对义务教育的供给的路径可以归纳为由中央政府起主导的“供给主导型变迁”向地方政府起主导的“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过渡,最后朝“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向发展。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分析,可以梳理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在中国集权体制下,地方各级政府在某种意义上仅仅是中央政府不同层级的代理人,政府间的博弈会朝向有利于上级政府的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村民自治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社区自身有了一定变化,独立性显著增强,内部也发生了很大分化,逐渐从“集体化”转向“个体化”,成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无论是以往朴素的亲情还是现在的理性,在对义务教育公共物品的提供上,村庄社区始终是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在社区和国家关系上,形成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的社区政策模式。社区成为谋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与提高福利水平,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与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基础。通过村庄小学的发展来研究社区公共物品的自我供给能力和国家、社区关系的变化发展,是一项有价值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