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资源的发现与转化研究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l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农业生产支撑着人类的生命,然而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乡村逐渐成为了“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且近年来乡村由于城乡发展不均导致劳动力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因此,近年来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乡村建设”的浪潮中。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之下,以艺术设计思维为导向,结合柳荫镇整体落后的乡村面貌,去发现当地的乡村资源,并进行资源转化和相应的实践活动。本研究课题的主体是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水渠,水渠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胜天水库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在上世纪末不再使用,它原本属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在水渠丧失其灌溉功能以后,逐渐被当地乡民遗忘在乡村环境中。水渠不再使用之后的二十余年来,部分被改建、拆除,保留下来的水渠依然伫立于柳荫镇中,甚少有人关注。笔者在2018年至柳荫镇参与其他乡村建设实践时,注意到柳荫镇内水渠,笔者认为水渠是柳荫镇“乡村振兴”中重要的可利用资源,随后展开了对水渠的深入研究。柳荫水渠存在四十余年,却鲜为人知,因此在本文中首先是通过结合田野调查、档案查阅、乡村访谈等方式,对柳荫水渠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以求让更多的人发现和知道柳荫水渠,来关注常常被忽视的乡村资源;第三章,是在历史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多种视角,对柳荫水渠背后所含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发掘,从而更多维的、立体的去看待它;第四章是对于乡村资源转化的路径与方式的探索,类似于柳荫水渠的这种乡村资源转化,可供参考的案例寥寥无几,所以笔者以自身对柳荫水渠的了解,借鉴了其他艺术与设计介入乡村建设案例的模式,重点探索了水渠的文化转化。全文对于柳荫水渠资源转化的研究,均是以将其向文化资源的转化为主要目的,希望通过对水渠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来为乡村塑形、强干、铸魂,实现乡村资源的有效转化,使水渠在丧失使用功能之后能够被重新认识和利用,从而实现水渠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以此作为柳荫镇乡村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推动柳荫镇的当代转型。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EGFR 19号外显子罕见缺失插入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耐药机制。方法:从2015年
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中的战略性产业,其产业绩效的分析对主导产业的确定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框架,以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
2015年12月23日,国网赣州供电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的"酸性红壤环境下的电网埋地金属材料腐蚀试验及防护技术应用研究"科研项目,顺利通过了国网江西省电力公
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然而,能源的利用率却比较低,能源短缺和随之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桎梏。在世界范围内,
“私了”是当事者双方适用民间方式解决纠纷的概括性称谓。或许由于私了一词本身不属于正式的法律用语,学界对于私了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对于相对正式的私力救济(本文的观点认
目的 :分析对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患者实施自我护理教育的效果。方法 :选取兴化市第三人医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进行PICC的患者作为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