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农业生产支撑着人类的生命,然而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乡村逐渐成为了“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且近年来乡村由于城乡发展不均导致劳动力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因此,近年来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乡村建设”的浪潮中。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之下,以艺术设计思维为导向,结合柳荫镇整体落后的乡村面貌,去发现当地的乡村资源,并进行资源转化和相应的实践活动。本研究课题的主体是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水渠,水渠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胜天水库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在上世纪末不再使用,它原本属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在水渠丧失其灌溉功能以后,逐渐被当地乡民遗忘在乡村环境中。水渠不再使用之后的二十余年来,部分被改建、拆除,保留下来的水渠依然伫立于柳荫镇中,甚少有人关注。笔者在2018年至柳荫镇参与其他乡村建设实践时,注意到柳荫镇内水渠,笔者认为水渠是柳荫镇“乡村振兴”中重要的可利用资源,随后展开了对水渠的深入研究。柳荫水渠存在四十余年,却鲜为人知,因此在本文中首先是通过结合田野调查、档案查阅、乡村访谈等方式,对柳荫水渠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以求让更多的人发现和知道柳荫水渠,来关注常常被忽视的乡村资源;第三章,是在历史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多种视角,对柳荫水渠背后所含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发掘,从而更多维的、立体的去看待它;第四章是对于乡村资源转化的路径与方式的探索,类似于柳荫水渠的这种乡村资源转化,可供参考的案例寥寥无几,所以笔者以自身对柳荫水渠的了解,借鉴了其他艺术与设计介入乡村建设案例的模式,重点探索了水渠的文化转化。全文对于柳荫水渠资源转化的研究,均是以将其向文化资源的转化为主要目的,希望通过对水渠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来为乡村塑形、强干、铸魂,实现乡村资源的有效转化,使水渠在丧失使用功能之后能够被重新认识和利用,从而实现水渠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以此作为柳荫镇乡村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推动柳荫镇的当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