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阳明腑实证大鼠模型,观察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对阳明腑实证模型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小肠推进率、胃肠激素SP物质、胃肠激素CRH及胃肠组织中ICC细胞数量及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SPF级Wistar大鼠110只,参照文献造模法,除空白组外,用附子、干姜、肉桂水煎剂,为模型组及治疗组灌胃,空白组灌等量蒸馏水。连续12d后,将大鼠自身粪便混悬液,给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大鼠灌胃。按40EU/100g体质量于实验的第15天对模型组和治疗组进行大肠杆菌内毒素腹腔注射,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实验前、中、后测量各组大鼠体温,搜集大鼠排便量,观察粪质,大鼠出现排便量减少,粪质干燥,体温升高,提示阳明腑实证模型造模成功。建立大鼠阳明腑实证模型,将11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三方高、中、低剂量治疗组,每组各10只。治疗组于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后,分别进行给药治疗。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2g/ml、1g/ml、0.5g/ml的生药量灌胃,每日1次,连续给药2周,模型组及空白组灌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其胃肠组织的形态变化及不同剂量对阳明腑实证模型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小肠推进率、胃肠激素SP物质、胃肠激素CRH及胃肠组织中ICC细胞数量及结构的影响。并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阳明腑实证造模结束,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用药2周后,大鼠的生命体征方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明显出现排便量减少,大便含水量降低等便秘症状,毛色暗淡,毛质粗糙。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出现排便量增多,大便含水量升高,毛色光泽等表现,一般生命体征接近正常组。血清D-木糖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浓度较低;用药后治疗组浓度显著升高,其中以厚朴三物汤效果最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推进功能模型组最低,治疗组较于空白组显著增高,其中厚朴三物汤组推进功能最强(P<0.05)。胃肠激素SP物质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显著降低,用药后治疗组普遍高于模型组,其中厚朴三物汤组与空白组浓度接近,说明厚朴三物汤组改善胃肠道激素水平最佳(P<0.05)。胃肠激素CRH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显著降低,用药后治疗组普遍高于模型组,其中厚朴三物汤组与空白组浓度接近,说明厚朴三物汤组改善胃肠道激素水平最佳(P<0.05)。厚朴大黄汤组及小承气汤组ICC细胞数量及结构可见减少及破坏,厚朴三物汤组与空白组相似,细胞数量及结构未见明显减少及破坏。结论:实验通过对阳明腑实证模型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小肠推进率、胃肠激素等指标的测定,发现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有促进阳明腑实证模型大鼠胃肠动力恢复的作用,其中厚朴三物汤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