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通过调查绍兴地区2010年夏季(6月份-9月份)门诊腹泻患者病原体的感染情况,了解夏季腹泻患者中病原体的分布特点和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 2.了解副溶血弧菌性腹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3.了解副溶血弧菌腹泻患者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4.了解腹泻患者分离的副溶血弧菌抗生素敏感性,为临床治疗和预防副溶血弧菌感染提供参考。 方法: 1.病原体的检测:收集2010年6月-9月绍兴地区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同时提取粪便中的病毒核酸,对常见病毒进行核酸检测,进行腹泻病原体的全面研究。 2.临床资料分析:对来自绍兴、杭州和衢州的76例副溶血弧菌感染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 3.副溶血弧菌的MLST分型: 3.1.管家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IST)技术,对46株分离于杭州、绍兴、衢州门诊腹泻患者的副溶血弧菌的7个管家基因:recA基因(编码RecA蛋白)、dnaE基因(编码DNA聚合酶Ⅲ,α亚基)、gyrB基因(编码DN A解旋酶,B亚基)、dtdS基因(编码2-氨基3-羟基丁酸脱氢酶)、pntA(基因编码转氢酶α亚基)、pyrC基因(编码二氢乳清酸)和tnaA基因(编码色氨酸酶)的内部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序。 3.2.生物信息学分析: 测序完成后经过拼接,将序列与PubMLST数据库中储存的序列比对,确定副溶血弧菌7个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号及菌株序列型。应用eBURST v3进行集群分析,并与世界株比较。使用MEGA5.05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4.副溶血弧菌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对分离于绍兴、杭州、衢州地区门诊腹泻患者的76株副溶血弧菌,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20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 结果: 1.病原体的分布及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300份腹泻标本共分离到致病性细菌92株,分离率为30.7%(92/300),其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副溶血弧菌33株(占35.9%),检出率为11.0%,其次是嗜水气单胞菌18株(占19.6%),豚鼠气单胞11株(占12.0%),变形杆菌属8株(占8.7%),铜绿假单胞6株(占6.5%)。病毒阳性标本59份,阳性率为19.7%。其中诺如病毒Ⅱ型阳性30份,轮状病毒A组阳性19份,札如病毒阳性10份。未检测到轮状病毒B、C组和诺如病毒Ⅰ型。 2.病原体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0~5岁90例共分离细菌9株(占10.0%),病毒阳性23份(占25.6%)。6-60岁180例共分离细菌70株(占38.9%),病毒阳性31份(占17.2%),60岁以上年龄段共分离细菌13株(占43.3%),病毒阳性5份(占16.7%)。 3.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情况:在16份粪便同时检出2种病原体,在另外2份粪便同时检出了3种病原体。 4.副溶血弧菌感染临床症状中以腹痛最多,而发热、头痛比率较少。大便性状主要以水样便为主。 5.MLST分型结果:46株腹泻来源的副溶血弧菌共分得6个序列型,其中ST3最多,共40株,占87.0%,余下6株是ST1202株,ST8、ST189、ST192和ST227分别各一株。通过eBURSTv3.0确定了1个同源复合体CC3(由ST3、ST227和ST192组成)和3个散在型。 6.副溶血弧菌的药敏结果:腹泻来源的副溶血弧菌对抗生素敏感率较高,除了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头孢呋新、阿米卡星和氨曲南的敏感率分别为1.3,5.3,14.5,21.1和43.4%以外,对其他抗生素的敏感性保持在65.8%以上。浙江3个地区间药敏结果差异不大。 结论: 1.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绍兴地区夏季腹泻的最主要病原菌,尤其是副溶血弧菌,另外病毒性腹泻也不容我们忽视,临床实验室仅仅开展霍乱弧菌、沙门志贺菌检测,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2.多位点序列分析表明,ST3是引起浙江地区副溶血弧菌性腹泻主要序列型,存在以ST3为始祖基因型的同源复合体的流行。加强对这类基因型监测显得非常重要。 3.副溶血弧菌对于大多数的抗生素敏感性较高,但也存在耐药趋势,应加强对耐药菌株监测及扩散的控制,另外地区间药敏结果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