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结核病的历史悠久,尽管其诊断和治疗在不断取得进步,它仍然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据甲乙类传染病的网络数据得知,我国肺结核的发病总数和死亡人数总是排在前列。由于我国使用的结核病疫苗-卡介苗(bacilli Calmette-Guérin,BCG)保护作用有限,且随着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增加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音译为艾滋病)的流行,使得全球结核病疫情控制仍然较困难。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并无传染性,但一旦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结核分枝杆菌则可能活动并致病,出现活动性结核病,并且增加传染的可能性,危害人类健康。针对结核感染的诊断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IGRA)和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但这两种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辨别潜伏性结核感染和活动性结核病。众多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针对结核感染的既简单、快速、价格便宜,又灵敏的免疫学诊断方法。近年来,以γ-干扰素(IFN-γ)为基础的免疫学诊断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其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 10,IP-10)作为一种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s,CK),已被证实与结核免疫反应有关,众多研究结果提示干扰素诱导蛋白10可以作为鉴别活动性结核病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一项生物学指标,并且提出在评估活动性结核病的治疗效果方面存在一定价值。本文则针对干扰素诱导蛋白10的生物学特点、对于诊断结核感染的重要性、活动性结核病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鉴别以及疗效评估、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指导结核感染的临床诊断、高危人群筛查和治疗效果的随访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