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前期海外贸易中的通事考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事一词由来已久,本文所阐述的通事是一类职业,涵盖了《辞海》中所解释的通事一词的三层涵义,即列国交际往来,通报传达,通译。这一类通事是广州外贸条件下的工作人员,其存在的时间范围是从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后通事职业的消失(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域范围是以广州为中心,以澳门、厦门为辐射区的贸易地区。  虽然学术界对广州外贸体制下的十三行制度及行商、买办都有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问世,但针对通事,史学界目前尚未有对他们的来源、身份、地位及其作用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成果问世。这部分通事是中国海外贸易中最早与外商接触、了解和进行对话交流的中国“外交人才”,他们是清代中国限制贸易政策下或者是广州贸易体制下参与海外贸易活动的重要成员之一。所以,本文以“清代中前期海外贸易中的通事考”为题,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  关于清代对外贸易的资料很丰富,但是由于通事地位低微,关于他们的资料相当的少,史料的缺乏是文章的一大难点。所幸与通事直接接触的老外们留下了关于通事丰富而详实的描述。所以本文所依据的材料来源以外国人所写资料,如马士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等为正面材料,与中国的官方史料互相对照,来考察事件的真实性、全面性。  本文的主体分为三大部分,涉及通事的来源、组织结构及不同时期的身份变化;通事的职责;通事的社会关系。  第一部分是关于通事的来源、组织结构及不同时期的身份变化,我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通事的身份变化,以此为主线,穿插通事的来源,并根据其不同时期的身份变化,总结出通事的组织结构。最初的通事多是一些混血儿,或是到东南亚贸易的华裔商人,后期多来自福潮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事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组织形式——通事事务所。初期的通事是相当自由的,甚至在政治舞台上能纵横捭阖,但粤海关和十三洋行设立之后,通事的地位就一步步衰落了。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通事地职责。通事的职责比较复杂,这一部分分别讲述了通事对政府所担负的责任即参与外交活动的投行四;通事作为外商的“牧羊人”,对外商的约束管理责任;通事在贸易中所担负的责任,最后一部分讲述通事的语言——广东英语,从另一个角度考察通事的职责。在政府的设想中,严格规定通事的职责,以达到紧密束缚夷人的目的,但夷人并不甘心处在这种束缚下,双方常常发生矛盾,通事也因此成为“风箱中的老鼠”,左右为难。这深刻体现了中外不同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模式的冲突。  第三部分讲述通事的社会关系,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讲述通事和海关监督的关系,一部分是讲述通事与外商的关系。三者是相互纠结在一起的,而且三者的关系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是不停的变动的。但总体说来变动的规律是这样的:表面看海关监督对通事的管理和束缚越来越强,在实际的情况中,通事却越来越脱离官府的控制,逐渐转变成外商的代理人,成为具有近代意义上买办的来源之一。  结语部分,我主要阐述鸦片战争后,洋行解散,通事的分化及其最终去向。一般说来,通事主要分流为两大类,一些通事成为五口通商口岸的海关办事员,另一部分通事进入通商口岸,作为外商贸易上的代理人,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买办的来源之一。  有清一代,通事成为广州对外贸易口岸的一道独特的不可或缺的风景,在外贸中,外商是如此的依赖他们,但在一些外交交涉的场合又很排斥他们,他们本身就处在各种矛盾的集合点。他们出身低微,从事着士大夫们所不齿的行业,也正是缺少这种礼教道德上的束缚,他们反而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在这几百年中,通事队伍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背景,这与清政府一口通商的政策以及严守“夷夏之防”的思想有很大关系。但他们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必然性,他们活跃于贸易的各个环节,是贸易顺利进行的润滑剂、调和剂。总之,通事是清代中前期颇具代表性的外交人才和外贸人才。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随着智能电网的全面发展,电力公司和他们的用户都开始从事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的资金投入高达数百万美元。现已有包括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在内的数十个科研机构对数
本文试图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摒弃以道德判断代替历史判断的惯性,从“人”的角度来还原并探究阮籍的心态。文章分析了阮籍所处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背景,指出探究阮籍心态的形成
灾害,作为非意志因素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它起源于自然变异,加速于人类非规律活动,结果于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它的存在,恶化了自然环境,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毁灭性
清代驿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为清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存在于该体系内部的“驿弊”这一痼疾,却造成了清王朝邮驿资源的大量流失,严重阻
本文以1941年晋西北根据地的村选为考察对象,探讨中共在农村的政权建政与各阶层的政治参与。  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大环境影响下,晋西北乡村基层政权经历了前所未有
作为“比乡村有更多的人口、更集中的生产力、更高的消费要求和更高的文化水平”这样一种地方,城市产生于人类自野蛮向文明过渡之时.它出现的前提是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
该文就元代商业发展和回回人相互推动和促进作用展开论述.在元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回回人在其间影响巨大,大部分经商活动起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商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