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社区“道德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全新尝试。借鉴社区“道德银行”的做法,高校建立了大学生“道德银行”,并在全国各地开始盛行。大学生“道德银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与文化多元状态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新方法。如何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如何通过大学生“道德银行”来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升华,养成向善的道德习性?这正是本选题研究的重大意义与价值所在。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审视,大学生“道德银行”建设本质上是对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的回应,是对良好首先品德行为的激励;是借助“银行”这个功利化的外在手段来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它的运行过程就是道德素质提升的过程。它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工具性和激励性。从“道德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道德银行”从社区开始萌芽和产生,经由中小学而形成和发展,最后到以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为代表的大学生“道德银行”得以完善和创新。社会转型、时代发展和现实冲突是“道德银行”产生的动因和困境。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理论支撑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理论、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思想道德教化理论、西方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理论。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整合为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道德提升与思想升华并重的方向性准则、价值导向与实践体验融合的主导性准则、引导激励与规范养成并举的行为性准则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体原则;以厘清理论依据、确立基本原则为基础,以开发主体功能、注重价值拓展为目标,以搭建组织框架、揭示主要方法为关键、以完善运行机制,实施绩效评估为保障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基本思路;虚实结合、层级统筹的主体方式,网络运行、道德实践的基本途径,思想教育、道德评价的主要手段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要方法。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组织机构有三个层次,学校“道德银行”指导委员会是决策机关,校级“道德银行”是指挥机关,院系基层“道德银行”是执行机构。“道德储蓄”提升道德品味、“道德贷款”持续道德行为、“道德奖励”激发道德追求、“道德处罚”规范道德行为是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体功能。建立以“道德币”为载体的运行平台、以“道德奖励”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以“道德处罚”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和以“道德利息”为核心回报机制是大学生“道德银行”有效运行的保障。通过明确绩效校验的标的、制定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规定绩效评估的基本程序对大学生“道德银行”进行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