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全球化给各国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越来越意识到本国经济要走向国际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发展教育事业,各国先后在本国范围内推行了一种以“校本管理”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及学校的重构运动。
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本位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它强调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其权力逐渐下放给学校,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主决策的空间,使学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具体的情况来决定资源的分配、学校财政的预算、课程的设置、教科书的选择、学校人事决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从而达到变革学校已有的管理体系,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校本管理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革新。
顺应国际潮流,我国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校本管理最早主要应用于西方基础教育领域,我国的校本管理改革实践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范围内进行。为改革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我国也进行了高校改革并初见成效,但仍然不尽如人意,改革不深入、不彻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校本管理的先进理念也能够应用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并且提高我国的高校效能。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我国高校领域。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校本管理研究和实践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国内外关于校本管理的探讨多集中在基础教育研究领域,对于高等教育是否实用校本管理的探讨并不多;对校本管理与学校效能的关系论述也不足。在这一部分,本文提出将校本管理与学校效能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并且提出将其应用于我国高校,建立起一种致力于提高我国高校效能的动态校本管理机制的新观点。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校本管理的内涵、校本管理与外控管理的区别得出校本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多层面的自我管理,同时论证了校本管理的科学性,最后对实施校本管理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辩证的分析,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实施校本管理的目的。第三部分通过对学校效能的内涵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动态效能观,该观点要求要建立相应的校本管理机制。接着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对我国高校效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高校的效能依然低下。分析其成因,主要是高校的改革仍然是外控改革,未能做到从校本出发;而且改革不系统,缺乏整体性和动态性。分析其本质原因,是在于我国高校还未建立一种校本管理机制。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提出了建立校本管理机制,提高我国高校效能的新观点。笔者认为,校本管理机制包括校本管理领导机制、校本教师发展机制、校本课程改革机制和校本改革机制等四个方面,通过对这四种机制内部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整合出高校应建立一种以动态效能观为基础,致力于提高我国高校效能的动态的校本管理机制。这是本文落脚点,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本文主要研究应用于高校、提高高校效能的校本管理机制。对我国高校实行校本管理,提高学校效能将会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最重要是要运用于实践当中,真正达到提高我国高校效能的目的,因此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本文又起到了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