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Er系列溶胶凝胶硅酸盐玻璃的制备和光谱性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peter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分别制备了Er3+、Er3+:Yb3+、Er3+:Ce3+掺杂的纯硅酸盐玻璃和Er3+掺杂的铝硅酸盐玻璃和钾铝硅酸盐玻璃,并研究了它们的近红外发光和上转换发光性质,以及在铝硅酸盐玻璃和钾铝硅酸盐玻璃中K+和Al3+对Er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机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合成了Er3+单掺、Er3+:Yb3+双掺、Er3+:Ce3+双掺的纯硅酸盐玻璃和Er3+单掺的(钾)铝硅酸盐玻璃,测试并分析了其差热-热重分析谱图;测量了其XRD谱图,发现在1000℃以下,其结构形态仍为无定形态,即非晶态。2.在单掺Er3+的纯硅酸盐玻璃中,377nm和980nm光分别激发下,各个掺杂浓度的玻璃样品均能观测到近红外1536nm荧光和可见区荧光,得到纯硅酸盐玻璃样品中Er3+的最佳掺杂浓度只有0.5%(摩尔比),这主要是因为玻璃中团簇在一起的Er3+离子之间存在强的交叉弛豫作用,导致了荧光浓度猝灭。在980nm光激发下,各样品只有一个654nm波长的红光上转换。3.在Er3+:Yb3+双掺的纯硅酸盐玻璃中,980nm光激发下,Yb3+有效敏化Er3+大大提高了Er3+对泵浦光的吸收,从而使得玻璃样品的近红外发光和上转换发光均明显增强。4.首次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Er3+:Ce3+双掺的纯硅酸盐玻璃,Ce3+的掺入加速了Er3+的4I11/2→4I13/2弛豫,增加了4I13/2→4I15/2辐射跃迁几率,不仅使红外发光1536nm增强;而且因减少了4I11/2能级的粒子数布居,使上转换发光强度减弱,这对获得高效的1536nm光输出是非常有利的。5.在纯硅酸盐的基础上引入( )Al NO 3 3? 9H 2O,合成了掺Er3+的铝硅酸盐玻璃。引入的Al3+在改变样品内部结构的同时,有效疏散样品中团簇在一起的Er3+离子,降低了Er3+离子之间的交叉弛豫几率,使样品的近红外荧光强度增强20
其他文献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讨论如何界定技术的方法论问题 ,分析当代技术哲学中的七种技术定义 ,指出它们分属于技术哲学的三个不同学派 ,即技术工具论学派、技术实体论学派及技术社会
由于AES S盒代数式只有9项过于简单且仿射变换对周期和迭代输出周期过短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新的构造S盒的解决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有限域上利用拉格朗日插值公式完全展开的系数
中央执行性系统作为工作记忆的核心成分被认为是可分离的,转换、刷新和抑制被认为是三种相对独立的中央执行功能。在相关研究中,跟踪任务、字母(数字)活动记忆任务和n-back范
论文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柠条林为例,探讨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不仅是确定森林植被恢复目标、调控植物水关系的理论基础
对炭黑填充聚合物基PTC材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介绍了此类材料的导电机理,总结了影响其PTC效应的主要因素,并对该材料的应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根据现场隧道监控测量数据分析武当群片岩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利用Phase2.Tunnel有限元软件与实际监测结果相对比的方式,从围岩岩性特征,构造应力和片理面力学性质3个方面,探究
目的:考察内外向人格特质与关联性负变电位的关系,探索人格形成的脑机制。方法:在651名在校大学生中选取内外向典型被试各30名。此60名典型被试中各30名参与标准的和改进的CN
传统技术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困境,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强调从微观技术入手,深入到技术内部,从而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发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代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