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立法的成本分析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行政立法进行分析,以成本——收益为核心,力图使行政立法的资源配置实现优化,行政效益最大化。这是一个新的视角,将经济学的原理作为工具手段来论证和解释行政立法,通过对法律成本——收益的科学分析,提高行政立法效益,完善行政立法工作,使之更加科学和实用,实现行政立法的目标和价值。 本文题目为《我国行政立法的成本分析》,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对行政立法进行成本分析以及怎样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完善我国行政立法。内容如下: 第一章 “经济分析方法在法学中的应用”。本章主要探讨成本——收益的经济分析方法对法律的影响。介绍了法律成本与收益的概念,并指出其理论基础:法律是公共产品,具有稀缺性;法律的供给需求理论;法律制定主体“有限理性”的假定;法律关系主体在本性上是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科斯定理。接着具体介绍该方法在我国法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立法和司法领域。总的来说,经济分析法学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引入法律领域,将规范性的定性和实证性的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是法理学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变革,对我国行政立法有着巨大的启示。 第二章 “探讨我国行政立法成本的必要性”。本章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对行政立法进行成本分析。首先,美国早就将成本收益方法应用于行政立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我国行政立法的焦点仍局限在立法权的合法性和立法程序的正当性上,还没有关注法律规则效果分析,无论是《立法法》还是《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等都没有充分重视经济分析方法,对行政立法进行成本分析符合现实需要。其次,我国行政立法存在严重的弊端:高成本、低收益。主要表现在行政立法缓慢滞后,立法时间成本高;行政立法的外在成本和机会成本高。社会主体对行政法规、规章的认识不够深刻;行政立法预期目标与立法实施的效果比较来看,有时差距较大;行政立法的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最后探讨了影响我国行政立法的主要因素。包括行政立法的观念是否树立成本——收益观;行政立法程序资源是否得到优化配置;行政立法技术资源是否有效配置;行政立法的外在成本是否有效利用。 第三章 “我国行政立法成本与收益分析”。重点讨论了我国行政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