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认为:人为地进行社会分类后,人们将群体分为内群和外群,本群体的成员认同自己所属的群体,从而出现喜爱自己群体内的成员、贬低外群体成员的态度偏好。而弱势群体的成员给予优势群体的评价却是比较积极正面的,往往伴随贬低内群成员,尽管优势群体成员常常对他们有歧视性偏见,他们给予对方的评价仍然朝向积极的方面。社会认同理论以“弱势群体成员对自己群体的认可程度较低或者并不认同”为由解释这种现象,内群成员对自己群体的认可程度越低,在其身上出现外群偏好现象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中国社会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此而诞生。相较而言,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关于他们的研究多局限于理论探索阶段。对流动儿童群体偏好特征的研究和探讨,是进一步探索群体偏好机制的基础,能丰富不同群体的群体偏好研究的内容,补充并完善群际关系的研究体系。然而,国内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专用研究工具来探究流动儿童的群体偏好,本研究旨在编制研究流动儿童群体偏好特征的科学工具,并了解其与城市同伴的差异特点。研究严格按照心理学问卷编制的程序,首先从梳理文献与个别访谈开始,构想出流动儿童群体偏好的理论结构,并编制了初始问卷。对初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结果修改、完善部分题项,形成正式问卷。然后抽取1200名城市和流动儿童作为正式被试,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并检验了信效度,研究了流动儿童群体偏好的特点。根据双重态度模型,个体同时存在内隐和外显两种态度,因此,在问卷外显测量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内隐层面探讨流动儿童的群体偏好特征,而在方法的选择上,没有选择最常用的IAT,而是选用了刻板解释偏差(SEB)的方法。本研究结合外显和内隐两种测量方法,探索了城市和流动儿童群体的群体偏好态度特点和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群体偏好是多因子结构,由归属情感、归属评价、内群认同、群体规模、刻板印象、归属认同、群体熟悉性7个因子构成。(2)城市和流动儿童在外显测量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外群偏好。(3)内隐测量中,城市儿童明显偏好内群,而流动儿童的群体偏好倾向并不显著。(4)城市和流动儿童在外显和内隐测量中,无论是问卷总分还是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均不显著。(5)随着年级的升高,流动和城市儿童看待对方群体的态度更加积极。(6)流动儿童的群体偏好以及某些维度在“进城时间”上主效应显著。进城3年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群体偏好问卷的总分上显著高于其他年限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