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民不再只能依赖于土地生存,很多农村劳动力寻求非农部门的工作,农村居民就业越来越多样化。而非农部门的工资水平通常比农业部门高,因此农村居民参与非农就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进而影响消费。中共中央《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指出,“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然而耐用品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比较大,能够较为直接的体现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因此有必要把耐用品单独划分出来加以研究。以往文献虽然有不少学者研究非农就业对消费的影响,但是没有非农就业对耐用品消费的研究,同时也没有把农村和城镇区分开来,而由于城乡之间收入水平和消费环境的不同,耐用品消费有很大差距,研究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对如何制定政策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刺激农村地区耐用品消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耐用品存量调整模型对非农就业对我国农村家庭耐用品消费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非农就业和农村家庭耐用品现状的分析发现:从就业总人数来看,近十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在持续增加;从产业结构来看,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不断下降;从农民工结构来看,外出农民工总量和增长率都要高于本地农民工。在耐用品消费方面,虽然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但耐用消费品支出的人均增量及其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仍然较小,农村地区家庭耐用品消费结构不合理。随后本文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机制,表明非农就业会通过增收效应和预期效应来影响农村家庭耐用品的消费。然后本文利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截面数据进行样本匹配,有效消除非农就业的选择性偏误,并对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平均处理效应进行分析。证实非农就业确实会对家庭耐用品消费产生影响,可以把非农就业从影响耐用品消费的诸多因素中挑选出来进一步研究。最后本文利用耐用品存量调整模型,采用倾向匹配后的样本对农村家庭耐用品消费支出及其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了非农就业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家庭收入之间影响的差异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非农就业不断发展,平均一半以上的家庭会参与非农就业。第二,我国农村家庭耐用品消费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消费结构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三,非农就业会通过增收效应和预期效应来促进耐用品消费,并且非农就业对交通通讯类耐用品消费支出的影响效应更大。第四,外出打工对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效果要大于非农经营对耐用品消费的影响效果。第五,非农就业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收入水平之间对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具有异质性。非农就业对中部地区农村耐用品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最小;对低收入家庭的耐用品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高收入家庭的影响不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给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拓宽农村地区居民非农就业渠道。第二,提高农村地区居民非农就业能力。第三,完善非农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第四,实行区域化的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第五,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