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电影中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中国元素来提高影片的观赏性与市场占有率。一时间世界银幕上中国风四起,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中国热潮。虽然此种现象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扩大的表现,但我们在欣慰的同时,应当也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影片中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并不全部都是正确的、恰当的,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中国元素在世界银幕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被误读。在此种背景之下,本文提出了探讨中国元素在世界电影中所呈现的状态这一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世界电影中所涉及的中国元素存在着文化符号被滥用、人物角色类型单一、地位不当、形象负面等一系列局限,造成了国家形象与银幕形象的不一致,让我们看到在长期的隔膜与偏见中世界电影对中国形成的刻板印象并非轻易能够改变。可以说,国外电影虽然热衷于在他们的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但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也仅仅是在影片中加入异域风情以提高商业价值,并未能真正传达出中国文化的内涵,本质上依然是表达西方的价值观念。中国只是为他们提供材料及资源的“资料库”之一。本文在研究中还发现,这种“中国热”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电影增加了与世界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元素,加快自己的成长脚步,但同时,虽然中国电影在这股“中国流”的影响下贴上了鲜明的中国式标签走出了国门,但对本国的文化却出现了曲解与误读,不仅对如何在世界银幕上表达自己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还出了一种视觉奇观化的误区,甚至陷入到一种曲意迎合西方文化的“自我东方化”的怪圈之中。这就不得不引起我国电影人的警惕与重视。本文以中国元素为切入点,以理论研究和影片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世界电影使用中国元素的原因、中国元素在世界电影中的成功运用与误读以及世界电影使用中国元素对我国电影所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分析,从如何在世界银幕上建立一个正确、正面的中国国际形象的角度提出了对中国电影现状的反思,希望找到一条能够突破视觉奇观、内容空洞的中国电影现状的可行之路,创作出真正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具有普适价值的优秀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