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不重视对环境的污染,使得大量污水排入河流对其造成严重污染。而渭河作为黄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在当时被老百姓称为关中“下水道”,是污染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虽然“十二五规划”以来水质得以改善,但之前沉积于底泥中的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释放到水体中,是水体污染物的内污染源。本文对渭河陕西段设置八个采样点对其底泥理化性质、间隙水及河水水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渭河水质现状及各介质中污染物的相关性,反映出底泥中的污染物将间接影响河水水质状况。通过对底泥中污染物释放的模拟,分析底泥在自然状态下的释放规律及各环境因子对底泥释放的影响,为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渭河陕西段4月份(平水期)及9月份(丰水期)底泥及河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得出,上游水质及泥质优于下游水质及泥质,4月份水质及泥质优于9月份水质和泥质。且水体中总氮及COD污染较严重基本处于劣V类水质,氨氮在9月份时污染较严重,在泾河汇入前渭河干流处(D5)及泾河汇入后渭河干流处(D7)处超出了 V类水水质标准,总磷含量相对较少,但下游中总磷含量仍属于V类水质,泾河汇入前渭河干流处(D5)在9月份甚至超出了 V类水标准。2.通过对渭河陕西段底泥进行实验室静态模拟得出:渭河陕西段底泥对水体总氮处于吸收状态,而各采样点处底泥中的总磷与COD的释放吸收状态相异。这主要受到上覆水中污染物浓度、底泥理化性质及水-底泥体系中溶解氧、温度的影响。3.从不同污染程度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实验及上覆水浓度对底泥释放影响的实验中可以得出:泥-水系统中营养物质的迁移扩散行为受控于各类化合物在水中的饱和度即阈值。而泥-水界面间污染物的浓度梯度是影响底泥释放(吸收)状态的重要因素,浓度差越大,泥-水界面间污染物迁移转换速度越快。4.通过全面实验分析溶解氧、温度对于底泥中污染物释放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底泥中总氮、总磷、氨氮、硝氮及COD的释放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呈正线性相关,而与溶解氧的关系各异。其中总氮及硝氮值与溶解氧成正线性相关,而氨氮、总磷与COD含量与溶解氧成呈负线性相关。且溶解氧对于大多数监测点底泥中总氮、氨氮、硝氮、总磷及COD的释放影响均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