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基介孔催化剂催化氧化饮食油烟VOCs的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加工油烟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主要以大分子链的醛酮类和烷烃类为主,同时包含一些苯系物和醇类等组分,易破坏大气环境和损害人们身体健康,因此,降低或消除油烟VOCs的排放显得至关重要。催化氧化法因其高效率、低能耗而被用于食品加工油烟VOCs的去除研究。迄今为止,人们在食品加工油烟VOCs的催化氧化领域主要进行了油烟VOCs的去除率、催化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去除效率较低、催化温度较高,同时缺乏对油烟VOCs催化氧化反应机理及反应路径、水蒸气对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的影响机制以及影响油烟VOCs催化氧化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为节能提效,开发低温高效的油烟VOCs净化催剂,并深入研究油烟的催化氧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油烟VOCs治理提供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介孔ZSM-5(Zeolite Socony Mobil-five)分子筛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负载耦合以及掺杂改性研究,并以油烟VOCs中含量较多的戊醛和己烷为主要目标污染物,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碱熔酸浸联合碳分法提取粉煤灰中的硅铝组分,为制备介孔ZSM-5分子筛提供原材料,提高粉煤灰的利用价值和途径。基于两步水热合成法和正交实验得到了介孔ZSM-5分子筛的最佳制备条件:第一步晶化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40℃和24h,第二步晶化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80℃和24h。通过控制Si/Al比和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ADMAC)的加入量来调节介孔ZSM-5的表面酸性和介孔结构,研究其对戊醛和己烷催化氧化的影响。采用XRD、SEM、NH3-TPD、BET和27Al MAS-NMR等的技术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介孔ZSM-5的比表面积、介孔体积和平均孔径分别在302.1 428.5 m~2/g,0.067 0.24 cm~3/g和2.25 4.7 nm范围内可调,且表现出较好的水热稳定性;介孔ZSM-5分子筛具有一定的表面酸性和具有较高扩散性能的介孔结构,其催化氧化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分子筛或载体(微孔ZSM-5、MCM-41、白炭黑等);适宜的介孔尺寸、中等酸强度和恰当量的酸量更有利于催化氧化性能的提高,其中Si O2/Al2O3=100(摩尔比),PDADMAC/Si O2=0.22(质量比)时,介孔ZSM-5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氧化活性。通过浸渍法将具有较好氧化还原性能的La Mn O3钙钛矿与介孔ZSM-5进行耦合,研究了Ce/Ni共掺杂对耦合催化剂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及其掺杂后催化氧化戊醛和己烷的反应机理。借助XRD、SEM、HRTEM和XPS对耦合催化剂的表观形貌、La Mn O3和介孔ZSM-5之间的电子转移以及Ce/Ni掺杂对各元素之间的电子转移进行了研究;通过BET、NH3-TPD、H2-TPR和O2-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e/Ni共掺杂对耦合催化剂的织构特性、表面酸性、可还原性以及表面氧物种分布的影响,深入剖析了影响其催化氧化戊醛和己烷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La Mn O3与介孔ZSM-5之间可产生较强的电子相互作用,Ce、Ni掺杂可促进各元素之间的电子转移,并有效提高催化剂的低温可还原性和表面吸附氧组分的含量及迁移能力;戊醛的氧化主要由催化剂中金属离子的低温可还原能力及表面化学吸附氧组分(O2-和O-)承担,且中等强度的酸性有利于催化氧化活性的提高;表晶格氧组分(O2-)为己烷的氧化主要活性氧组分;当Ce和Ni摩尔掺杂比分别为0.2和0.5时,耦合催化剂(La0.8Ce0.2Mn0.5Ni0.5O3/介孔ZSM-5)具有较高的戊醛和己烷的催化氧化活性及深度氧化能力。通过对催化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同时借助in situ DRIFTS和GC/MS对戊醛和己烷催化氧化过程中的中间物种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Ce/Ni共掺杂耦合催化剂催化氧化戊醛和己烷的反应机理和反应路径。研究表明,戊醛氧化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L-H)反应机制,己烷氧化符合Mars-van Krevelen(Mv K)反应机制,且戊醛和己烷催化氧化反应均可能存在2条路径。为进一步改善介孔ZSM-5的表面氧化性能,通过两步水热合成法将具有一定氧化性能的过渡金属M元素(M=Fe、Cu、Cr、Mn和Co)掺杂进介孔ZSM-5分子筛的骨架中取代部分Si原子,借助FTIR、BET、XRD、29Si MAS-NMR、XPS、DRS UV-Vis、NH3-TPD、H2-TPR和O2-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各金属元素在介孔ZSM-5分子筛中附存的状态及其掺杂对介孔ZSM-5的表面酸性、可还原性以及表面氧物种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Fe、Cu、Cr、Mn和Co元素均可大部分进入到介孔ZSM-5分子筛的骨架中,其中Mn、Cu掺杂均可明显提高介孔ZSM-5的低温可还原性和表面化学吸附氧的含量及迁移能力;过渡金属掺杂后,戊醛氧化主要由表面吸附氧组分和表面酸性承担,而金属离子的低温可还原性会促进己烷的氧化,此外,杂原子掺杂分子筛表面化学吸附氧组分和表面晶格氧组分均为其催化氧化己烷的活性氧组分,其中表晶格氧组分为主要活性氧组分。此外,Mn、Cu掺杂后均可明显提高介孔ZSM-5的催化氧化性能。基于此,研究了Mn/Cu共掺杂比和掺杂量对介孔ZSM-5分子筛表面性质及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in situ DRIFTS和GC/MS分析对其催化氧化戊醛和己烷的反应机理及反应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Mn/Cu共掺杂可协同提高分子筛的低温可还原性以及表面晶格氧的迁移能力,且Mn-Cu-HZ(1%)分子筛(投料摩尔比为Mn:Cu=1:1,M/Si摩尔比:1%)可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氧化活性;Mn/Cu共掺杂时,Cu2+可取代已位于分子筛骨架上的Mn3+,其可遵循顺序取代机制;戊醛和己烷在Mn/Cu共掺杂分子筛上依然分别遵循Langmuir-Hinshelwood和c反应机制。通过对上述催化氧化性能较好的催化剂进行水热处理,并对其水热前后进行了SEM、Py-IR、H2-TPR和O2-TPD表征,以研究水蒸气对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水分子会细化催化剂的颗粒尺寸,减少表面吸附氧及晶格氧的含量,但会提高催化剂的低温可还原性及表面极性,进而促进戊醛吸附和氧化,抑制己烷的吸附。通过对上述得到的催化氧化效果较好的催化剂进行了食品加工油烟VOCs的催化模拟评价,以研究其实际催化氧化效果。研究表明,La0.8Ce0.2Mn0.5Ni0.5O3/HZ和Mn-Cu-HZ(1%)均有较佳的油烟VOCs催化氧化效果和抗水性。
其他文献
煤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主要能源,一直占据着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地位;随着蓝天、青山、碧水的环境保护措施出台和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的增强,国家通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压缩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耗占比,但在可预期的将来,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仍将保持不变。众所周知,煤炭的开采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能源动力的同时,也诱发了地表沉陷、土地损毁、环境破坏、工农关系紧张等一系
学位
活性焦在120~200℃低温范围内能通过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将烟气中的NOx净化,避免了因V2O5/WO3/Ti O2类传统脱硝催化剂因窗口温度高(300~400℃)需要将脱硫后的烟气在脱硝时再次升温,可节约大量能源。此外,活性焦干法联合脱硫脱硝技术还有脱硫脱硝一体化、硫资源化、不耗水等优点,适于大流量低温烟气的净化。近年来,国内建成
学位
以中低温热解为核心的煤炭分级利用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加氢热解可以实现低阶煤的部分气化和液化,制取富含化学品原料的优质煤焦油。本文采用加压固定床试验装置研究了淖毛湖煤常规热解(氮气气氛)和加氢热解特性,揭示了氢气对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提高了焦油产率与品质。对比分析了加氢和常规热解所得气体、焦油、半焦性质之间的差异,揭示了氢气在热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明晰了加氢热解机理。并且以加氢热解
学位
煤直接液化过程中会产生约30%的液化残渣,将其进行溶剂油萃取得到重质油和沥青是煤液化残渣深加工的一种途径,萃取工艺在得到重质油和沥青的同时,还产生约50%萃余物,这些萃余物目前尚未找到合适的处理途径,将萃余物掺混至煤粉中进行共气化是萃余物大规模资源化处理的一种方式。煤粉加压气力输送作为煤气化的上游系统,其过程稳定可控是煤气化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液化残渣萃余物在粒形、密度及粉体
学位
基于活性炭的臭氧-生物活性炭(O3-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O3-BAC)技术已成为当前饮用水深度净化的有效方法,也对净水用活性炭的技术指标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依据活性炭在饮用水净化工艺中所起的吸附剂、生物膜载体作用,确定净水用活性炭应具备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基于现有净水用活性炭标准及指标,研究、构建饮用水深度净化用活性炭指标体系;采制我国大同、太西和新疆等
学位
含油废水是一类具有稳定物化性质、生物毒性和难生化降解特性的废水,传统处理技术很难将其有效去除,给排放此类废水的工矿企业清洁生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无机膜分离技术凭借其机械强度高、通量大、耐腐蚀性强、分离过程无二次污染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含油废水处理方法。然而,由于水质成分复杂,乳化态油与膜表面的性质差异导致在膜分离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无机膜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电化学法
学位
井下煤层回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及灾害事故大部分都与采场覆岩移动有关,研究采场覆岩移动规律的关键在于充分掌握采场覆岩内承载结构的承载运移机理及演化规律。传统上在研究采场覆岩运移规律时通常将上覆松散层视为基岩顶界面的均布载荷,并随基岩层的破断垮落而同步协调变形,忽略了松散层内部形成类散体拱承载结构的可能性,而这将会对采场覆岩破断运移规律及覆岩关键块稳定性分析造成较大误差。本文以赵固二矿11050厚松散层工
学位
建立完善的煤基液体产物分析方法,准确分析煤基液体产物组成是优化低阶煤绿色、高效利用的关键。鉴于煤基液体产物组成复杂,尤其是传统色谱针对有机杂原子化合物的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为此,本文引入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检测(GC-AED)分析手段,根据其等摩尔响应及多元素同测的特点,验证化合物无关校正及化合物结构式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并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与GC-AED结合分析煤基液体产物,最终建立
学位
农业安全是民生发展的命脉和根本保障,在我国农业污染检测治理已经提升至战略高度。本文面向植被污染机理不同的两种重金属元素铜(Cu)、铅(Pb)污染监测研究需要解决的重难点,设计三期玉米室内盆栽实验。采集铜、铅污染下玉米叶片关键生育期350~2500nm光谱反射率、玉米叶片中铜、铅含量以及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值(Soil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等理化数据。其中
学位
浮选是精选细粒级煤泥最有效的分选方法,煤泥浮选过程中所需的捕收剂与起泡剂是决定煤泥浮选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煤矿与金属/非金属矿物形成原因不同,金属/非金属矿床是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成矿作用下迁移、富集而成,对于每一种非煤矿物而言成分相对简单,但是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以及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是一种复杂的、多环芳香族高分子化合物,表面性质十分复杂,任何单一成分的非极性烃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