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青少年期和成人期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的双侧髁突的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和形态对称性进行测量分析,探讨其对患者髁突位置和形态的影响,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年7月到2011到12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患者中选取49例单侧后牙正锁牙合为实验组。其中青少年患者28例,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11-15岁,平均13.57±1.00岁;年轻成人患者21例,男性7例,女性14例,年龄18-25岁,平均20.95±1.50岁。同期选择个别牙正常牙合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青少年个别牙正常牙合28例,男性8例、女性20例,年龄11-15岁,平均13.68±1.09岁;年轻成人个别牙正常牙合22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6例,年龄18-25岁,平均21.32±2.61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拍摄锥形束CT。将影像资料输入Invivo5软件,运用软件对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进行测量。将影像资料输入Mimics10.0软件,运用软件对双侧髁突进行三维重建,并对髁突高度、内外径、前后径、体积和表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其不对称性指数。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青少年期实验组和对照组双侧髁突位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锁牙合侧髁突前间隙小于对照组(P<0.05),锁牙合侧后间隙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髁突高度不对称指数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双侧髁突形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成人期实验组双侧髁突形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锁牙合侧髁突高度、面积和体积大于非锁牙合侧(P<0.05);实验组高度、内外径和前后径不对称性指数大于对照组(P<0.05)。3.青少年期实验组的髁突高度、内外径不对称性指数均显著小于成人期实验组(P<0.05)。结论1.青少年期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髁突位置发生了改变,锁牙合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更靠前;其髁突形态基本对称。2.成人期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髁突形态发生了适应性改建,双侧髁突形态不对称;髁突位置基本正常。3.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髁突形态不对称随年龄加重,髁突位置趋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