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观是孔子思想中对人的生存、自然的意义及可能世界的认识,它是孔子及儒学所普遍认同的理念,并延续儒学演变的全过程。孔子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包括很多层面,孔子的和谐观是其价值理想,既是宇宙精神,又是道德精神,是天道与人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心灵冲突融合而产生的和谐精神。和谐是天地万物生存、演变的需要,是发展的方式,是流动的、开放的过程,是宁静、安详、和平、恬淡、充实、愉悦的境界。其目的是万事万物和谐相处。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强调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并建立起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以此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建构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孔子思想认识到人类社会及其生存其间的大宇宙,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生生不息的矛盾统一体。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法则是“和而不同”。既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不同”,又要自觉清醒地及时主动地发现矛盾,因势利导地妥善解决矛盾,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和”,同时应避免而又不是盲目乐观、消极地坚持“和”。“和而不同”的含义是说,不同的东西,有差别的东西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整体,而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能够和谐相处。这样的命题更能体现从古至今的和谐思想的本质。孔子的社会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孔子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之中,需要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在孔子的理解,自然界是个不断的有生命创造的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有序、植物动物万物繁茂,这些都不是人工设计,而是自然的力量。人和自然界的生命联系,就体现在情感价值上。人和自然界同样有一种情感,生命的内在联系表现为一种情感的联系,即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回报自然,还要敬畏自然。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企盼。仁爱,是恭敬、宽厚、诚信、慈惠之爱,是人类最高境界的大爱。弘扬仁爱精神,是和谐社会和道德社会的呼唤,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制礼、守礼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和”的状态,达到“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