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与颈椎牵引法、传统旋转手法相比较,观察峨嵋派“畅气通络”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严格按照本课题研究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等对病例进行筛选,将于我院就诊的114例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运用PEMS 3.1软件进行随机分三组:试验组(峨嵋手法)38例,对照组1(颈椎牵引法)38例,对照组2(传统旋转手法)38例。三组患者连续治疗4次,分别于纳入的第1、3、5、7天根据入选组别接受相应的治疗。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颈椎活动度评分、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及中医症候量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周随访及1月随访上述观察指标,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情况,将所记录的临床观察数据建好数据库,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试验组和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工龄、病程、职业等临床基线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经治疗后,各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及中医症候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其中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1总有效率为78.9%,对照组2的总有效率为84.2%。3.三组治疗后1个月随访,均显示临床症状改善较明显。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VAS评分均值为7.68±1.28和1.03±0.92,对照组1 VAS评分均值为7.45±0.56和2.97±1.64,对照组2 VAS评分均值为7.21±1.67和1.66±0.63;试验组颈椎活动度评分均值为12.39±5.23和1.11±1.47,对照组1颈椎活动度评分为12.00±5.88和4.58±6.86,对照组2颈椎活动度评分为12.08±7.27和3.08±2.03;试验组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均值为13.21±3.33和18.84±1.29,对照组1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均值为13.92±2.71和17.00±2.74,对照组2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均值为12.61±3.58和17.89±1.57;试验组中医症候量表评分均值为16.66±2.60和5.18±2.24,对照组1中医症候量表评分均值为16.18±2.44和6.89±2.32,对照2组中医症候量表评分均值17.21±2.24和7.05±1.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所有患者经全程治疗后,均未出现头痛、头晕、心悸、恶心、颈痛加重等不良事件。结论:峨嵋派“畅气通络”手法、颈椎牵引法及传统旋转手法均能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其中对照组的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吻合,但峨嵋派“畅气通络”手法在VAS评分、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方面疗效较牵引法、旋转手法显著。与两对照组相比,峨嵋派的放松、调整等操作手法以舒适安全为宜,减轻了患者痛苦、减少了其心理负担。峨嵋手法综合疗效显著、操作舒适安全,更具优越性,临床广泛推广价值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