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鸟类的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机制,离不开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和长期的观察与研究,监测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由于广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鸟类资源,对该区域的鸟类进行长期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繁殖鸟类(包括夏候鸟和留鸟)的监测,关系到鸟类的生存、繁衍。对野生鸟类多样性进行长期监测是鸟类研究、保护、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环节。我国目前仍缺乏对鸟类多样性动态数据的长期积累。通过对广西10个监测点的夏季繁殖鸟类进行长时间序列上的监测,研究繁殖鸟类组成、整体分布格局,栖息繁殖地状况,种群数量动态演变趋势及主要威胁因素,评估每年生境变化对鸟类种群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鸟类资源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显著提高广西鸟类多样性保护决策的科学性。本研究于2011至2015年的5、6月采用样线法对广西夏季繁殖鸟类及群落开展了连续5年的监测工作。根据广西的自然地形以及动物地理区划将样线的布设划分为桂北、桂中,桂南、桂西南、沿海5个监测区域,每个区域2个监测点,每个点2条样线,20条固定样线同期重复一次,一年共40次调查,五年共200次调查。监测在清晨05:30-09:30和傍晚17:00-19:00,该时间段鸟类活动活跃。5年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5年监测共记录到鸟类12目44科172种,鸟种数占广西的25.04%。其中,黑颈长尾雉1种为Ⅰ级保护动物;小鸦鹃、褐翅鸦鹃、黑翅鸢、长尾阔嘴鸟等15种为Ⅱ级保护动物。雀形目鸟类101种,占总种数的58.72%,非雀形目鸟类71种,占41.28%,雀形目为鸟类组成主要类群。居留型组成复杂,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或者留鸟夏候鸟皆有,但总体上留鸟为鸟类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繁殖鸟区系组成上,东洋界物种84种,占53.85%;广布种72种,占46.15%,无古北界物种,区系以东洋界为主。数量上白头鹎、家燕、麻雀、白鹭、红耳鹎为5年调查期间广西繁殖优势种。(2)广西繁殖鸟类群落的发展变化趋势为种类和数量呈逐年稳定增长,表明鸟类种群得到较好保护和繁殖扩展。2011年记录鸟类10目38科99种2135只;2012年记录鸟类11目41科109种3020只:201 3年记录鸟类10目40科107种4214只;2014年记录鸟类12目37科111种4416只;2015年记录鸟类12目39科122种5139只。每年数量平均增加约600只,平均年增长率为23.88%。2011至2013年增长较快,2013至2015年种群数量增长缓慢,这与近两年广西夏季长期降水过多有关,雨季降水持续时间过长导致鸟类繁殖育雏期间自然气候条件不利,幼鸟成长环境变差,造成幼鸟成活率较前几年低,种群增长缓慢。各年份鸟类多样性指数均较高且差异小,为3.68-3.87,排序为:2012>2011>2013>2014>2015。均匀性指数差异亦较小,为0.76-0.83,排序为:2011>2012>2014>201 3>2015。结合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结果表明,各年份鸟类多样性均丰富。2015年记录鸟类种类和数量虽然均最多,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最低,这与较多优势种繁殖占优势,增长快,数量集中有关。(3)5个地区之间鸟类相似性系数较低,为0.55-0.71,存在地域性差异。物种数排序为:桂西南>桂北>桂南>沿海>桂中。桂西南、桂北和桂南的鸟类多样性状况好于桂中和沿海区,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较高,鸟种丰富,分布均匀。桂西南区域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高,群落结构相对合理,是繁殖鸟类群落的重要区域。(4)6种生境所具有的鸟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有差异。物种数排序为:乔木>灌丛>淡水水体>农田>居民区>沿海。乔木、灌丛、农田、淡水水体鸟种数较多,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较高,这4个群落在物种水平上拥有较高的鸟类多样性,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居民区和沿海滩涂生境各项指数均较低,此生境中的鸟类多为集群,受人为干扰强度大,物种分布受到较大影响,分布不均衡。(5)在5个监测区中,沿海遭受的人为干扰最为严重,因房地产的兴起进行填海造陆,一部分繁殖生境区域遭到破坏,填埋建起高楼及道路,使鸟类生境破碎化,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不断减少,鸟类多样性受到损失,沿海将是以后需要持续关注和保护的重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