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乳腺癌MRI影像特征与其病理形态、组织学分级及分子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经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85名,年龄在39-68岁之间,中位数年龄55岁。术前均行常规MRI检查、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DCE-MR)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术后制作病理大切片,根据病理分析病灶大小、形态及边缘情况。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通过GE ADW 4.3工作站,获得MR增强后病灶大小、形态、边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ngl intensity curve,TIC)、峰值时间(time-to-peak ,T Peak)。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800s/mm2,在扩散图像处理后的表观扩散系数图上测得ADC值。应用DCE-MRI联合DWI方法分别评价MRI影像特征与乳腺癌病理形态、组织学分级及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本研究85例乳腺癌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73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导管内癌3例,非典型髄样癌1例;MRI动态增强后,表现为均匀强化28例,环状强化27例,不均匀强化30例;TIC表现为Ⅰ型12例,Ⅱ型31例,Ⅲ型42例,病灶增强达峰时间≤168s的乳腺癌病灶为52例,高于169s乳腺癌病灶为33例;85例乳腺癌中,73例在DWI中表现为高信号或稍高信号,62例乳腺癌测得ADC值1.2x10-3mm2/s;根据病理组织学分级,24例表现为高分化,24例表现为中分化,37例为低分化;ER阳性表达47例,阴性表达38例;PR阳性表达43例,阴性表达42例;CerbB-2阳性表达41例,阴性表达44例;Ki-67阳性表达44例,阴性表达41例。85例乳腺癌病例中,19例乳腺癌病灶做了病理大切片,增强后其中表现为类圆形病灶5例,分叶状病灶6例,不规则型病灶8例。根据ADC值,影像学下共设定了89个参考点,怀疑病灶边缘浸润68个,非浸润边缘21个。其中,TIC类型为,Ⅰ型20个,Ⅱ型35个,Ⅲ型34个。经病理大切片证实,边缘有浸润表现的参考点共70个,非浸润参考点19个。测量ADC值结合TIC类型确定的病灶范围边缘与DCE-MRI所见病灶边缘之间的距离,结果二者边缘之间的距离共测量了65个,其间距均数为5.86mm,95%可信区间上限为6.98mm。乳腺癌病灶的实际边缘距DCE-MRI病灶边缘大于12.84mm。乳腺癌MRI形态特征与病理大切片形态具有一致性(P<0.05);DWI及ADC值在鉴别乳腺恶性方面及边缘浸润具有突出价值(P<0.05);乳腺癌强化类型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乳腺癌MRI峰值时间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P<0.05);乳腺癌MRI强化特征、边缘特征与CerbB-2阳性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乳腺癌MRI边缘特征与ER、PR具有相关性(P<0.05);乳腺癌MRI边缘特征与Ki-67表达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乳腺癌MRI增强特征与ER、PR、Ki-67的表达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MRI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病灶的检出及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通过其影像学表现获得的形态信息与病理大切片对比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为乳腺癌术前评估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信息;乳腺癌病灶DWI表现多为高信号,且ADC值较低,TIC表现多为Ⅱ型或Ⅲ型;乳腺癌病灶边缘ADC值较低,且TIC呈Ⅱ型或Ⅲ型,提示有边缘浸润的可能性。应用TIC和ADC值评价病灶、病灶边缘及病灶范围,对于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分化级别较高的乳腺癌多表现为环状强化和不均匀强化,且其强化迅速,程度明显;乳腺癌边缘毛刺表现多为ER、PR阴性;CerB-2阳性表现的乳腺癌病灶以边缘毛刺状,强化呈不均匀或环状居多,综合DCE-MRI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分子生物学指标可为日后乳腺癌患者在治疗方面提供可行性线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这对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病灶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并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