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土地制度作为国家最根本的制度之一,影响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架构。自二十世纪始,春秋战国土地制度成为中国史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框架下,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被看做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标志之一,近三十年多来,虽然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已经渐趋冷淡,但是许多分歧和疑问并未解决。而随着相关地下资料的出土,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土地制度是由井田制转变为各国普遍实行的国家授田制再至土地私有制的,这是对史料认识上的误解,实质上井田制崩坏之后,就已经进入了土地私有制阶段,所谓“授田”不过是井田制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在某些土地资源丰富地区的残余形式而已。本文采用文化要素分析法,从井田制入手,环环相接,以期能够较为清晰的说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化的脉络,剖析出它在转变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从而尽可能的接近历史真相,避免由于对史料的误读而产生的臆想之失,为先秦史学的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对井田制的研究情况。论争的焦点主要在井田制有无之讨论、井田制发生于何时、井田制的土地性质三方面,由于疑古思潮的影响和对史料的理解不同,有学者否定井田制的存在,各家对井田制实行年代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土地性质也有公社土地说、土地国有说、双重形态说等等。在对各家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后,理顺现已达成共识的看法,提出尚待解决的相关问题。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井田制相关概念及崩坏因素。孟子提出的“井地”概念由于描述较为笼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可能较为容易理解,但后学在认识上可能存在偏差。通过讨论井田制相关概念,说明井田制实质是国家授田制,它的崩坏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的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而并非同时在各国结束其历史使命的。第三部分由睡虎地秦简的发现而引起的“授田”讨论出发,介绍战国国家授田的形式,论证秦简所载“授田”并非各国普遍实行的定制,而是井田制在宽乡的残余形式以及对军功爵的田宅授予,且它与土地买卖是同时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