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心理学家们尤其关注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们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不恰当的人类行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需要重新连接人类与自然,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关联性”理论应运而生。本研究将“自然关联性”定义为人们感觉到与自然相联系及感觉到属于自然的程度。本研究认为,自然关联性是环境态度的一种,并且试图探讨自然关联性对于环境行为的预测作用。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自然关联性的相关研究,继而结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探究自然关联性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研究假设,选定了测量工具。最终,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内隐联想测验法、情境模拟实验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考察了116名研究生被试的自然关联性水平,同时从有意和自发两个角度测量了被试的环境行为水平,并且对被试的环境关心、社会赞许性反应状况进行了测查。传统环境态度研究领域往往只关注“环境关心”等较为直接的环境态度,而忽略了“自然关联性”等较为间接的环境态度,而本研究则明确将“自然关联性”纳入了环境态度研究领域。其次,以往研究者们往往只使用外显测量工具直接测量环境态度,这常常使数据结果产生社会赞许性反应偏差,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本研究补充使用了内隐联想测验法间接测量了内隐自然关联性。此外,前人对环境行为的调查往往只停留在有意行为层面,这常导致调查结果对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预测力不够,而本研究较为开创性地加入考虑了自发环境行为这一层面,以期更有效地预测被试在真实世界中的实际行为。本研究结果表明:(1)外显自然关联性与内隐自然关联性相互独立。(2)外显自然关联性预测有意环境行为,内隐自然关联性预测自发环境行为。(3)环境关心不能预测环境行为。(4)内隐自然关联性和自发环境行为均不受社会赞许性反应影响。(5)社会赞许性反应和外显自然关联性对有意环境行为产生交互作用。总之,本研究证实了自然关联性在促进个人环境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据此对环保教育工作提出建议:有别于传统的环境知识灌输,可以通过提高个人的自然关联性水平来促进环保行为——创造更多机会让个人与自然接触,启动个人的亲生物倾向,密切个人与自然的深层次关联。本研究提出的干预措施更有益于培养个人长期稳定的环保生活方式,为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坚实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