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与生命科学技术,被科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三大中心科学技术。基于任何一种理论或任何领域都无法摆脱人类认知这一基本出发点,因此可以说,认知科学技术贯穿于人类迄今为止所发展起来的一切概念、理论与专业之中。也就是说,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不管是物质的或精神的,本质上都是人类认知成果的体现。西方曾有过关于科学技术的广义说明:科学是人类为弄清自然“怎么样”和“为什么’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为适应或战胜自然,解决“做什么”和“怎么作”而发明的操作手段。这种看法可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而《伤寒论》关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有关药理“怎么样”和“为什么”,与西医颇为不同。仲景构筑了相当严密而有效的体系,这一体系不是实验科学,应属于自然哲学,且这个自然哲学医学体系具有当代医学所没有且无法完全代替的理论。这些理论并非都是唯象的或思辨的,而且也不是都有现代科学语言所能表达。中医学“辨证论治”过程也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要解决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顺序是确定问题、表征问题、计划解决方案、执行计划、评估计划、评估解决方案。“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即是确定问题、表征问题;“随证治之”即计划解决方案、执行计划。在辨证论治这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中,中医师的信念会随着治疗前后信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完善。既然辨证论治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那么就可以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立场去研究它。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从认知心理学视角来研究它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中医临床思维活动的一般过程为对象,运用思维学、认知科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从多方面对中医临床诊察、辨证、论治、治疗等思维活动的一般过程、方法、规律、内在联系机制等进行了全面探讨和研究,提供认识及研究中医的向导。本研究分五个部分。文献综述回顾了中医辨证论治及认知心理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着重对问题解决与思维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寻找到辨证论治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契合点。第一部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剖析中医辨证论治过程及探索辨证论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第二部分:探讨中医思维研究现状,从认知角度来论述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过程。另外,由认知视野探讨中医经典或古籍中《易经》、《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之中医思维,并期盼通过对中医思维及中医经典的研究,可完整了解中医理论的架构体系。第三部分:为本论文的研究核心,旨在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台湾地区中医师进行“问题表征及治疗策略”测试。其研究目的:(1)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医辨证与论治思维方式,并探讨中医临床思维的特点及其动态认知过程。(2)揭示不同中医人员对证候表征的多样性及差异性,亦藉由其多样与差异性之显着与否对参与作题专家之心理过程进行刻划。(3)藉此发现中医专家与初学者在证候表征中的异同以及寻找知识、经验在证候表征中的作用。(4)透过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观察不同层次的中医专家其辨证与论治的选择有无差异,为今后的进一步完善找到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取认知心理学中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层次中医人员进行描述性研究,让不同层次的被试者逾260人填写问卷,并将样本按照学习中医历程、年龄、临床经验长短等进行分组,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问卷数据建文件,并使用SAS9.3版(SAS Institute, Cary, NC)统计软件进行各项数据统计的分析。以次数、百分比描述类别变项的分布,以平均值、标准差描述连续变项的分布;再以卡方检定两组或三组在各个类别变项(题目选项)有无差异。相对危险性(Relative Risk, RR)呈现不同组别(如年龄分层)在答复欲探讨题目选项比率的比值;胜算(Odds)指答复与未答复欲探讨题目选项人数的比值;胜算比(Odds Ratio, OR)指不同组别在答复与未答复题目选项胜算的比值,进一步利用罗吉斯回归调整年龄、学程和常用辨证方法探讨答复与未答复题目选项胜算的比值,从而对证候表征之异同进行初步比较与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在收集症状题中,被试者之选择大多随着新讯息的出现而调整其变化。(2)在辨证模式题中,应用较多的是脏腑辨证及六经辨证,大多数被试者是按照症状本身的性质归类。(3)于典型症状题中,经验丰富的专家更专注于对病情有诊断意义的症状。(4)于舌症矛盾题中,大多数被试者倾向取症舍舌,但经验丰富的专家相对更注重舌象。(5)于症状补充题中,证的主症往往被包含在认知图式中。(6)在治疗策略题中,大多数被试者倾向选择先表后里、先实后虚、先急后缓的治疗策略,但当里证为实证、急证时,大多数被试者才会倾向选择先里后表的治疗策略。(7)在处方用药题中,大多数被试者对治疗方药各有其偏好。研究结论:在整个问卷的整理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问题解决定义包括三点,首先是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指向性;其次,问题解决是一系列的操作;最后,此种操作当然是认知操作,即问题解决本质上就是一种思维活动。(2)从问题解决理论来看,中医辨证论治过程属于知识丰富型情境,即需要相当数量的领域特异性知识来协助解决问题。因此,医师所掌握的中医药理论知识越有系统或经验越丰富,在诊治过程中可供提取的储备信息量就越多,对症状信息作出正确表征的可能性就越好。(3)从问题解决形成机制的样例理论来看,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了许多以往成功解决的问题样例,当新的患者症状出现时,症状信息的线索会被感觉和加工,并激活记忆中相应的治疗样例,依照先前成功样例的表征模式可快速形成对新问题的正确表征。所以由启动效应的认知方式来看,临床经验越丰富的医师,其诊治结果更准确、更迅速。(4)一般在解决问题时会遵循以下的过程,即:对期望的估计-假设-检验-证实,若不能证实则提出新的假设,这里包含着一种修正的意识。人们在诊断过程中也会随着病情信息的增加不断对自己的结论和假设做出修正,而收集的症状越全面对给出最恰当的诊断越有帮助。(5)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方面存在差异,学习时间越长,年龄越高,临床经验越丰富的人,在诊断时给出基本属性结论的速度越快,但辨别具体的证时则相对谨慎,需要在症状全面收集后才做定论,并且往往在对四诊信息全面分析后做出综合判断。在面对一系列症状时,专家们也往往更愿意关注对诊断更有帮助的症状。(6)人们对于凸显的语言或是新的信息的注意往往更多,并且会对其结论产生影响,但不同的情境或语境也会增强或减弱一些元素的凸显性。因此在临床中,被患者刻意放大或是突出的症状描述,应当会引起医者的更多关注,从而对其诊治产生相对的影响。(7)对于在场的症状体征之辨析,非生手及专家产生差距的重点,差距可能产生于对不在场的患者综合信息的把握方面,而对于这些信息的把握,除了具备相当好的临床经验外还需有良好的思辨能力。(8)临床诊疗中若加上背景会使诊治过程更完备,光只有画面可能还不够,会有若干缺失,故本问卷若加上背景及负概念应更加完善。(9)结合问卷调查之专家讨论结果显示,多数认为在中医诊疗体系可运用三大系统,即辨证论治、方证论治与辨体论治。辨证论治在理论建构上具有优越性,方证论治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优先性,而辨体论治在无证可辨时更具有灵活性。(10)中医学家的经验是难以完全继承的,且经验是难以复制的。因为多数书本或专家知识,都是别人的推论,自己需要有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唯有这个过程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演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将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第四部分为中医的研究启示与展望,作为中医学家,需熟读经典,触类旁通,加上自我领悟,才能于实践中不断提升与创新。其次论及问诊之重要性,还有体质辨证与疾病辨证的鉴别与比较,分清体质辨证与疾病辨证,才可避免错误辨证的发生。第五部份针对全文作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