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硕士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三个部分内容:(1)合成了课题组已有的8个取代基4,-苯基-2,2,:6’,2"-三联吡啶化合物(取代基分别为-H(L1),-OCH3(L2),-S02CH3(L3),-CN(L4),-CH3(L5),-Ph(L6),-I(L7),-p-PhCH3(L8)),报道了新合成的 3 个取代基分别为-COOH(L9),-F(L10),-OH(L11)的4,-苯基-2,2’:6’,2"-三联吡啶化合物,并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和研究了荧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当苯环上的取代基是推电子基团时,配体的荧光最大发射峰普遍相对于L1发生了红移,而当取代基是吸电子基团时,配体的荧光最大发射峰位置普遍发生了蓝移。说明4’-苯基上的不同电负性的取代基团对系列4,-(4-取代)苯基-2,2’:6’,2"-三联吡啶配体的荧光性质有一定的影响。(2)为了研究系列取代基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利用配体L5、L9和L11,合成出了一系列三联吡啶锌、银、镉金属配合物,并用红外、核磁、单晶结构等方法对这些金属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等作用力,金属配合物分子堆积形成空间三维网状结构。对其荧光性质进行研究,发现有4种主要因素影响了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分别是:4’-苯基上不同电负性的取代基;与金属配位的阴离子;配位模型和金属阳离子。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取代基对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荧光性质的影响,测定了 8个系列取代基三联吡啶溴化锌金属配合物的荧光。结果表明,三联吡啶溴化锌金属配合物都只出现了一个荧光发射峰,明显有别于配体的2个荧光发射峰。在最大发射峰位置的变化上则和配体的荧光有着相似的规律。表明不同电负性的取代基团对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具有相同的影响。(3)利用gaussrian 09软件,对3个配体和8个系列4’-(4-取代)苯基-三联吡啶溴化锌金属配合物进行了 DFT量子化学计算。在配体的几何优化计算中,发现Type A形态与3个三联吡啶的配体的形态最接近。而后在3个配体的HOMO-LUMO轨道以及能隙值计算中,发现配体的激发过程属于ILCT,并还对3个配体的荧光发射光谱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数值吻合度较高。在对其进行电荷转移成分的分析之后,发现了取代基会对三联吡啶吡啶环上的电荷转移量产生影响:当吡啶环上的电荷转移量增加时,共轭增强,荧光也会增强,并产生红移;反之则会减弱,并产生蓝移。经对系列4,-(4-取代)苯基-三联吡啶溴化锌金属配合物进行了同样的计算后,发现其激发过程属于MLCT,并且与配体的计算结果相类似,荧光发射光谱的计算结果也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同时了解到,吸电子基团的引入会降低三联吡啶化合物基态的能量,但是HOMO-LUM[O的能隙值也会降低,使得配合物更容易激发。同样发现随着取代基推电子性质的变化,溴化锌片段上的电荷转移量随着变化,溴化锌片段上的电荷转移以后主要分布在吡啶环片段部分,当吡啶环上的电荷转移量增加时,共扼增强,荧光会随着增强,并产生红移,反之则会减弱,并产生蓝移。表明了取代基对三联吡啶系列化合物的荧光性质的影响主要与吡啶环上的电荷转移量改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