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唐洛阳城考古工作开展较多,文献资料丰富,前辈学者也在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布局复原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本文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古代文献记载,以隋唐洛阳城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隋唐洛阳城在其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城市角色和功能的转变;2、洛阳空间和空间关系所反应的城市状况,包括城市空间所反应的权力等级、防御程度、开放与封闭性、社区和公共空间等。 地层学和类型学仍然是本文分析基础材料的主要方法。地层学的相对年代判断为认识城墙、城门、道路、建筑等各类城市遗迹的兴建、使用、废弃过程提供了最科学可靠的方法。结合类型学分析遗迹中的遗物更能准确判断这些遗迹的年代范围、甚至是使用者的不同身份。本文探讨的问题涉及时间上的变化过程,因此对于研究对象隋唐洛阳城址内的遗迹首先要进行分期研究,也就是本文第二章的内容。曾经作为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的隋唐洛阳城,在考古学上的证据就是仓窖遗址,第三章将对隋唐洛阳城的仓窖遗址进行分期,并进一步分析隋唐洛阳相关的漕运情况。第四章总结前两章研究成果分析隋唐洛阳城功能地位的转变,即解答本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文章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涉及城址空间的研究,但文中并不进行布局分析,而是针对城市空间的防御程度和里坊制下的空间两个问题展开探讨,即本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 隋代洛阳设计营建时的功能定位是都城,之后功能地位多次反复,但始终是隋唐第二大城市,拥有仅次于长安的城市规模和人口。同时洛阳位居天下之中,临近运河航道,曾是帝国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隋唐洛阳城300多年经历了自身功能地位的多次转变、和城市本身的历史发展,处于中世纪城市革命的前期或酝酿阶段,并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政治中心的东移。正是这样一个处在城市发展变革时代,自身发展过程又体现了帝国历史进程的城市,是一个极好的实例以动态的视角考察城市遗迹所反应的城市发展变化,并从空间分析的视角了解城市在设计者规划的空间中和统治者制定的制度下如何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