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日趋上升,调脂并降压治疗成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降压+抗动脉硬化”已成为高血压治疗的新策略。阿托伐他汀和氨氯地平分别是调脂药和降压药的代表,前者为抗动脉粥样硬化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他汀类药物,后者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还有证据提示其也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已有研究证实,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具有协同降压作用。有趣的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还发现两者也具有协同调脂作用,是否其它钙通道阻滞剂也有协同阿托伐他汀调脂的作用?本研究对此进行了观察。目的:比较不同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对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因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入院的患者检查肝功和血脂情况,尊重临床医生的常规降压及冠心病治疗方案,不管是否曾服用过调脂药物,只要血脂不达标即作为观察对象,所有病人均予阿托伐他汀20mg/天。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时肝功、血脂、心肌酶等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束后根据其降压治疗方案予以分组,以氨氯地平为基础降压方案的归为A组,以其他二氢毗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为基础降压方案的归为B组,降压药中不含有钙通道阻滞剂降压方案的归为C组。共观察到A组173例,B组195例,C组140例。分析各组的血脂变化情况。结果:与B、C二组相比,A组患者治疗后4、8周TC、LDL-C水平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和B、C二组相比,A组患者治疗后8周HDL-C升高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治疗后2、4、8周TC、LDL-C水平下降及HDL-C升高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可能具有和阿托伐他汀协同调脂的作用,其他二氢吡啶类降压药暂时未见到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