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对青年人重复性地面至站立位指间关节高度提举能力测试的同时,对其背部与下肢仲肌表面肌电信号及机体生物力学机制变化特征进行监控,并建立推算各关节受力变化的仿真模型,以探讨提举操作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机理;结合个体差异分析重复性提举能力的影响因素;明确不同提举姿势优劣点,优化提举技术方法:40名男大学生,测量其身体形态,右下肢三关节仲肌等长峰值肌力、等张极限功率与肌耐力。BTE系统与sEMG仪,运动分析系统与测力台同步,受试者进行两次重复性提举能力测试,尽力持续至疲劳;频率12次/min,木箱(35cm×25cm×25cm)重13kg,蹲举与半蹲举交叉进行,间歇30min;并记录sEMG,测量安静心率、两次测试结束即刻心率与不适程度自我评分、休息28min后心率。在重复性提举能力测试前后,受试者两手间隔35cm,提柄约与膝高,两脚开立约与肩宽;进行每组3次持续6s间歇15s的最大腰拉力测试,并记录sEMG。结果:重复性提举能力测试表明,输出总功、功率、提举次数、持续时间等参数蹲举高于半蹲举;以输出总功为应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伸膝肌力与肌耐力及最大腰拉力是两提举姿势的共有正向变量。IMDF变化表明蹲举上背、下背与大腿部,半蹲举下背与小腿部有疲劳积累。MDF与MNF变化表明下背与大腿部有疲劳积累。两姿势下,躯干与四肢关节承受合力与压力峰值从大至小的顺序皆为腰骶—下肢—上肢—颈7;承受切力峰值以踝、膝、骶1最为明显;承受不平衡力峰值半蹲举以腰骶部最大,蹲举以下肢部最大,其次是上肢与颈7。躯干与四肢承受合力与压力峰值(除腕部)半蹲举小于蹲举;四肢不平衡力与切力峰值(除腕部)半蹲举小于蹲举,腰骶部半蹲举大于蹲举。两姿势下,腰骶部由上至下承受压力、合力峰值依次增加,不平衡力峰值有所减少;切力峰值蹲举在减小而半蹲举在增大;且相对安全限值,半蹲举切力峰值的增大要高于蹲举压力峰值的增大。结论:伸膝肌力与肌耐力及最大腰拉力是两提举姿势下重复性提举能力的共有正面影响因素。两姿势下,躯干与下肢受力皆高于上肢;身体承受合力、压力半蹲举小于蹲举;四肢不平衡力与切力半蹲举小于蹲举,腰骶部半蹲举大于蹲举。两姿势下,腰骶部由上至下承受压力、合力依次增加,不平衡力有所减少;但切力蹲举在减小而半蹲举在增大。与半蹲举相比,蹲举是一种优势的手工提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