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的一条巨型构造带和重要的地质边界线,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和分期活动的特点,是一个兼具走滑、伸展和挤压性质的复杂地质体。本文在大量实际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郯庐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分析了郯庐断裂带苏皖段与合肥盆地的宏观关系特征,重点论述了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分期活动对合肥盆地沉积演化的控制作用和方式;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利用最新的地质、物探和钻井资料,对合肥盆地的地层沉积特征、构造演化特征和油气地质特征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研究,划分出较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和勘探目标。论文第一章还对走滑构造和走滑盆地的概念、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和演化模式进行了高度概括总结。论文重点讨论了郯庐断裂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动力学背景和构造演化过程,将郯庐断裂带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划分为四个大的演化阶段,即晚三叠世的启动及左旋走滑、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大规模左旋走滑、晚白垩世-古近纪的伸展兼右行走滑和新近纪以来的挤压兼右行走滑。合肥盆地是紧邻郯庐断裂带苏皖段西侧发育的一典型的中新生代复合叠加盆地,合肥盆地的成生、演化与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断裂-沉积耦合的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合肥盆地与郯庐断裂带的断裂-沉积响应关系。郯庐断裂中生代的两次左旋走滑、晚白垩-古近纪时期的伸展运动及新近纪以来的逆冲活动对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盆地类型、构造格架、沉积充填序列以及不同类型构造带的形成等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合肥盆地是我国东部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油气的大型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其勘探程度较低,烃源岩是当前油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本次研究针对该区中生界及老地层源岩热演化程度高、残余有机质丰度低的现状,充分运用现有资料,在取样测试与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初步确认古近系定远组烃源岩、下白垩统朱巷组烃源岩和下侏罗统防虎山组烃源岩为盆地内的3套有利烃源岩。论文最后根据叠合盆地油气系统的划分原则及分析方法,首次在合肥盆地划分出9大油气系统,其中C-P—K (E、J2+3)(潜在的)油气系统、K1—K1、K2(潜在的)油气系统及E—E(潜在的)油气系统为主要油气系统;通过区带评价,划分出舒城凹陷、丁集-肥东凹陷、六安凸起、大桥凹陷四大有利区带;并且在全区圈闭识别统计的基础上,应用圈闭评价系统对圈闭进行优选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