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从对比研究、语用论、谈话分析等不同角度对拒绝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但其中大部分以角色设定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居多。本论文为了获得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自然的对话,选取电视剧作为调查对象。本论文以接近现实生活的电视剧为调查对象,主要聚焦于拒绝场合,通过中日对比,明确中日两种语言拒绝表现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主要目的。通过进一步分析引起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明确异文化交流的特征。在本论文的第一章中,主要涉及到先行研究。主要考察拒绝表现的意味公式、方法,以及日语同其他语言的对比。并且在明确先行研究的问题之上,确定本论文的调查方法。在第二章中,主要阐述拒绝表现的定义和意味公式的分类。参考先行研究的拒绝表现,对本论文的拒绝表现进行定义。另一方面,关于意味公式,指出先行研究文(2010)的问题点,进行若干修改、整理的基础上,对意味公式进行再分类。并且,对于本论文的新的意味公式的机能、定义进行总结,创造出自己的意味公式。在第三章中,以电视剧作为材料分析,抽选出各种拒绝场合。通过分析场合、上下关系和亲疏关系的不同进行中日拒绝表现的对比。并在明确中日拒绝表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最后,总结本论文中所探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课题。通过调查分析,明确了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的拒绝表现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汉语和日语无论是在依赖场合、邀请场合还是上下关系、亲疏关系,最常用的意味公式是[直接拒绝]和[理由说明]。在依赖场合,关于[理由说明],中日两种语言都不明确说明拒绝的理由,而是含糊,模棱两可地回答。但是,整体来说,日语比较简洁明了地阐述理由。另外,在上下关系方面,对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或是年龄比自己小的人,[犹豫]的意味公式在日汉两种语言中一次都没出现过。这说明面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或是年龄比自己小的人,日汉两种语言都明确表明拒绝的意图。但是,从整体来看,除了[直接拒绝]和[理由说明]外,日语比较倾向于[道歉]和[犹豫]等消极表现,而汉语则倾向于[代案]和[下次约定]等积极表现。关于依赖场合的[理由说明],两种语言都不明确说明拒绝理由,模棱两可。整体上,日语关于理由的阐述比较简洁。根据亲疏关系来分辨理由的具体程度。但是,汉语无论亲疏与否都明确、具体地说明理由。关于[不满],汉日存在很大差异。总体来说,日语很少使用[不满],一般以疑问的形势通过询问对方理由来表达不满。而汉语则对熟悉的人多用,通过谴责对方来直接表达不满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