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农作物保险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分担经济损失以稳定农民收入。我国在2007年开始正式推出农业保险补贴计划,推动了农业保险的迅速发展。然而,即使到2013年底,我国农业保险覆盖区域仅占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2%,这表明即使政府提供大量补贴,农业保险的参保率仍然很低。与此同时,保监会表示要鼓励开发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并着力推进天气与价格指数保险、小额信贷保险等产品的创新。然而,在大力推广新型农业保险产品之前,弄清楚在政府的大量补贴下,参保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原因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民参保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文章的总体目标是在分析影响农民参保主要因素的基础之上,弄清我国参保率仍然偏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业保险覆盖率,同时为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提供参考。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玉米种植户为例,利用农户微观跟踪调研数据,结合土地自然条件和风险偏好等信息,分析农户参保行为。首先,在文献总结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模拟农户参保决策过程和农户在参保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并构建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框架;其次,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基于农户和地块两个层面构造理论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并使用工具变量法得到一致的估计量,分析影响农户参保的主要因素;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相关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政府大量补贴的情形下,农户参保意愿逐步提高,保费不再是参保的限制条件,对风险分散水平与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低保费,低保额”的保险产品不足以满足这种需求;投入成本、经营规模和多样化生产是影响参保的重要因素,大规模和高投入的生产方式的面临较高风险,出规避风险的需要,保险需求可能会增加,而且作为非正式风险管理工具,多样化生产能显著降低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农户参保决策中存在一定的逆向选择,从供给层面看,逆向选择的存在给农险公司带来亏损的风险,从而不利于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保险覆盖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根据不同需求扩大保险的险种,满足农户多层次需求,积极探索商业性农业保险新产品的开发与试点,并适当调整补贴政策,激励农险公司开发商业性农业保险产品,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保险产品重点瞄准规模化和专业化农户;加大指数型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有效减少保险公司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基于此开发包括价格保险、利润保险在内的新产品,以有效满足农户的进一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