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总结马拉色菌毛囊炎(MF)的临床病理特点。 2.观察MF皮损中4种典型炎症小体(NLRP1、NLRP3、NLRC4、AIM2)表达。 方法: 1.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收集190例MF患者临床资料。 2.收集25例MF患者皮损标本及12例正常人皮肤活检标本,标本分为两部分,分别用液氮冷冻及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苏木素-伊红(HE)、阿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分别观察皮损病理变化及马拉色菌定植部位;荧光定量PCR(qRT-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LRP1、NLRP3、NLRC4、AIM2、半胱天冬酶1(Casp-1)、IL-1βmRNA及蛋白表达。 结果: 1.马拉色菌毛囊炎临床特点 190例MF患者中,男性162例,女性28例,男女之比为5.8:1;年龄7~62岁(中位数18岁),病程4 d~10年(中位数为3个月)。初诊患者119例(62.6%),复发者71例(37.4%)。皮损主要为红色毛囊性丘疹(97.4%)、丘脓疱疹(66.3%),脓疱少见(5.3%)。皮损常见于背部(91.1%)及胸部(76.8%),其次为肩部(39.5%)、面部(39.5%)及颈部(36.8%)。48.9%病例伴有瘙痒。合并寻常痤疮59例、花斑糠疹6例、脂溢性皮炎3例,皮肤癣菌感染5例、慢性荨麻疹2例、特应性皮炎1例、毛周角化病1例。真菌检查阳性154例(81.1%)。 2.马拉色菌毛囊炎病理特点 25例皮损中,HE染色显示棘层肥厚21例(84%)、海绵形成19例(76%)、毛囊口角质栓21例(84%)、毛囊扩张和(或)破裂25例(100%)、真皮乳头血管或毛囊周围炎症细胞浸润25例(100%);AB-PAS染色发现18例(72%) 在扩张毛囊或破坏毛囊周围有紫红色孢子,6例(24%)在扩张毛囊内有黏蛋白沉积。 3. MF皮损中NLRP1、NLRP3、NLRC4、AIM2炎症小体表达 qRT-PCR结果示12例MF皮损中NLRP3、Casp-1及IL-1βmRNA表达明显高于10例正常皮肤(P<0.05),而NLRP1、NLRC4、AIM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23例MF皮损中表皮层及真皮炎症细胞NLRP3、NLRC4、AIM2、Casp-1及IL-1β表达均高于12例正常皮肤(P<0.05),而NLRP1表达在两组间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1.MF多见于青年男性;皮损以红色毛囊性丘疹和丘脓疱疹为主,好发于背部及胸部。 2. MF皮损主要病理特征为棘层肥厚、海绵形成、毛囊口角质栓、毛囊扩张或破裂伴有孢子定植、真皮乳头炎症细胞浸润,扩张毛囊内偶见黏蛋白沉积。 3.NLRP3、NLRC4、AIM2炎症小体可能参与MF发生,其中NLRP3炎症小体起重要作用,而NLRP1炎症小体不起作用或所起作用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