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protein related protein1,IGFBPrP1),又称为IGFBP7,是一种分泌蛋白,属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s,IGFBPs)超家族成员,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亲和力低,而与胰岛素呈高结合力,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黏附、衰老、凋亡及血管形成等生物学活性。导师前期研究发现IGFBPrP1是肝纤维化新的致病因子,但其致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明确的致肝纤维化的信号转导通路有TGFβ通路、Jak-Stat通路、Rho-ROCK通路、NF-κB通路、Wnt通路、Hedgehog(Hh)通路、瘦素信号通路、PPAR介导的信号通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等。TGFβ通路包括TGFβ/Smad信号通路和非Smad信号通路。TGFβ/Smad信号通路是经典的肝纤维化信号转导通路;非Smad信号通路包括MAPK通路和PI3K/AKT通路等。导师在前期研究中对TGFβ相关通路进行了探索,发现IGFBPrP1可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发挥致肝纤维化作用,且可能与非Smad信号通路中的ERK/MAPK信号通路有关。但IGFBPrP1是否能通过其他信号通路发挥致肝纤维化作用尚不清楚。研究表明,众多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TGFβ/Smad信号通路与非Smad信号通路之间,而且TGFβ通路与其他信号通路之间都存在着交互作用(crosstalk)。因此推测,IGFBPrP1也可能通过MAPK、PI3K/AKT等非Smad通路及其他信号通路发挥致肝纤维化作用。PCR芯片是荧光定量PCR与芯片技术的结合,仅关注那些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某一信号通路或多个相关基因的表达,所研究的基因范围相对集中,通常只有几百个或更少的基因。与基因芯片相比,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因此本实验拟通过RT2ProfilerTMPCR芯片筛选IGFBPrP1致肝纤维化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差异表达基因,并对主要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以阐明IGFBPrP1致肝纤维化作用的部分机制,为抗纤维化治疗提供新思路。第一部分腺病毒介导IGFBPrP1基因转染大鼠肝组织目的:观察腺病毒载体能否通过尾静脉注射将IGFBPrP1基因成功转染大鼠肝组织及IGFBPrP1在肝组织的表达。方法:SD雄性大鼠98只,体重120-140g,随机分为3组:腺病毒基因组(Ad-IGFBPrP1,n=43):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Ad-IGFBPrP14×109pfu/只;腺病毒空载组(Ad-EGFP,n=43):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Ad-EGFP4×109pfu/只;正常对照组(N,n=12):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注射腺病毒后2/7w(n=3)、1w(n=8)、2w(n=8)、4w(n=8)、6w(n=8)、9w(n=8)末处死大鼠,留取血清和肝组织待测。荧光显微镜观察肝组织中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组织EGFP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测定肝组织IGFBPrP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均显示,一次性给予Ad-EGFP4×109pfu和重复给予(0w,2w)Ad-EGFP2×109pfu两种方式转染,大鼠肝组织均有EGFP表达,但一次性给予Ad-EGFP4×109pfu的方式转染效率更高(60.4%vs46.3%)。故后续实验中采用一次性给予Ad-EGFP4×109pfu进行转染。2.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腺病毒转染1w时,肝组织可见明亮的绿色荧光,EGFP表达达到高峰,转染2w后绿色荧光逐渐减弱,4w后基本消失。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腺病毒转染1w时,肝组织EGFP阳性细胞最多,达到60.4%,腺病毒转染效率达高峰;2w后EGFP阳性细胞逐渐减少。4.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腺病毒转染1w时,肝组织IGFBPrP1基因mRNA表达水平最高(5.57±1.52)。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腺病毒转染2w时,肝组织IGFBPrP1蛋白表达达高峰(1.07±0.11),随后逐渐减低。结论:腺病毒载体通过尾静脉注射成功将IGFBPrP1基因导入大鼠肝组织。第二部分腺病毒介导的IGFBPrP1基因转染致大鼠肝纤维化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IGFBPrP1是否导致大鼠发生肝纤维化。方法:实验分组同第一部分。HE和Sirius red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胶原纤维分布;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SC活化标志物α-SMA蛋白的表达;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观察肝组织胶原纤维的形成;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观察肝组织损伤程度。结果:1. HE和Sirius red染色结果显示,IGFBPrP1基因转染大鼠肝组织后,随着病变进展,肝细胞出现水样变性和脂肪变性,点状坏死,甚至灶状坏死,伴有炎细胞浸润,胆管增生。转染4w时汇管区出现增生的纤维组织,胶原纤维逐渐增多,由血管壁向肝小叶内延伸,在汇管区与汇管区之间以及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相互连接,病变可达到纤维化S3期。2.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纤维化病变进展,Ad-IGFBPrP1组肝组织α-SMA蛋白表达逐渐增强。转染9w时,α-SMA蛋白表达量增至Ad-EGFP组的20倍。3.肝组织Hyp含量检测结果显示,Ad-IGFBPrP1组肝组织Hyp含量随纤维化进展逐渐升高。4.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Ad-IGFBPrP1组大鼠血清ALT和TBIL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和Ad-EGF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血清TP和ALB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IGFBPrP1基因转染导致大鼠发生肝纤维化。第三部分PCRArray筛选参与IGFBPrP1致肝纤维化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目的:通过PCRArray筛选出IGFBPrP1致肝纤维化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3):Ad-IGFBPrP1组、Ad-EGFP组和正常对照组(N)。各组腺病毒处理同第一部分。各组分别于腺病毒转染2w末处死大鼠,留取肝组织待测。提取肝组织mRNA,逆转录为cDNA,然后qRT-PCR方法检测信号转导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检测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Finder PCR Array上84个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18条信号转导通路中有33个基因mRNA表达有差异,占检测基因的39.29%。其中17个基因mRNA表达上调,16个基因mRNA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涉及16条信号转导通路。其中核转录因子Egr1表达上调,Hedgehog通路的Hhip基因和PI3K/AKT通路的PTEN基因表达均下调。结论:IGFBPrP1可能通过多条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差异表达基因Egr1、Hhip和PTEN可能是IGFBPrP1致肝纤维化作用信号转导的关键基因。第四部分在IGFBPrP1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目的:通过PCR Array检测在IGFBPrP1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实验分组同第二部分。提取肝组织mRNA,逆转录为cDNA,然后qRT-PCR方法检测IGFBPrP1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MAPK信号通路中有24个基因mRNA表达有差异,占检测基因的28.57%。其中19个基因mRNA表达上调,5个基因mRNA表达下调。这些基因按功能可分为转录因子基因、Raf调控蛋白基因、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等。其中Map2k2(MEK2)和Mapk3(ERK1)表达均上调。结论:IGFBPrP1可能通过激活MAPK信号通路的不同环节发挥致肝纤维化作用,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Map2k2(MEK2)和Mapk3(ERK1)可能是IGFBPrP1致肝纤维化作用信号转导的关键基因。第五部分在IGFBPrP1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目的: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在IGFBPrP1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表达。方法:实验分组同第一部分。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PCRArray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的mRNA和蛋白在IGFBPrP1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表达。结果:1.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①Ad-IGFBPrP1组Map2k2(MEK2)和Mapk3(ERK1)基因的mRNA水平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和Ad-EGF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hip和PTEN基因的mRNA水平在Ad-IGFBPrP1组显著降低,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Ad-E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正常对照组和Ad-EGFP组相比,Ad-IGFBPrP1组Egr1基因的mRN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①PTEN蛋白表达随肝纤维化病变进展逐渐减弱,各时相的PTEN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和Ad-EGFP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腺病毒转染后,Egr1蛋白表达增强,转染2w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弱。转染2w的Egr1蛋白水平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p2k2(MEK2)、Mapk3(ERK1)、Hhip、PTEN和Egr1等差异表达基因共同调控IGFBPrP1发挥致肝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阐明了IGFBPrP1致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第六部分IGFBPrP1和TGFβ1在致肝纤维化中的关系初探目的:初步探讨IGFBPrP1和TGFβ1在致肝纤维化中的关系。方法:实验分组同第一部分。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GFBPrP1、α-SMA和TGFβ1蛋白在IGFBPrP1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表达,并观察它们在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腺病毒转染后,IGFBPrP1蛋白水平先升高,在转染2w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低。α-SMA和TGFβ1蛋白表达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转染9w时达到高峰。肝组织Hyp含量在腺病毒转染4w后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在转染9w时达到高峰。结论: IGFBPrP1刺激肝组织产生TGFβ1可能是IGFBPrP1致肝纤维化作用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