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成都市锦江区某小学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了小学生尊重同伴现状,分析出小学生尊重同伴的共性与个性。本研究以关键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遵循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采取宏观指导(主题教育活动)和微观指导(个人行为矫正)相结合,通过三个行动循环开展研究。本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尊重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及纠正不尊重同伴的不良行为,促进良好的人际,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也希望能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有效补充和实践参考。具体说来,本文由八个部分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缘起、意义、本课题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第四部分对一年级学生尊重同伴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在尊重同伴上认知与行为脱节;尊重行为具有性别特点:女生尊重同伴的行为好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尊重同伴行为上无明显差异;分析了影响儿童尊重行为的因素有师生关系、家庭与环境因素和学生的体貌特征。第五部分是培养小学生尊重同伴行为习惯的第一轮行动研究,按照提高认识、明确规范、行为训练、及时评价和形成氛围五个步骤进行行为培养。第六部分是培养小学生尊重同伴行为习惯的第二轮行动研究,是针对第一轮的行动研究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采取主题活动强化认知、优化方法、家长做好行为榜样的措施来巩固学生行为,提高教育效果。第七部分是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最后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结论:1.行为习惯的五步培养法适合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但这五步不是单向的,而是需要多次循环的。2.榜样示范与评价强化的结合使用对保持学生良好行为的持续发展有效。在评价过程中强化物的使用应按照这样的序列进行:物质奖励——精神奖——撤销奖励,即,评价强化的早期应采用物质奖励,越到后面越重视精神奖励,等到学生习惯成自然后逐渐撤销奖励。3.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化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行为难以控制阶段、观察学习阶段和自觉从众阶段。4.家校合作中学校对家长要有明确要求,给予方法指导,并且步调一致,才能有实效,否则家校合作就会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