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是否选择财政支持农业政策取决于其对农业宏观调控的意愿和能力,而能否有效支持则体现了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运行效率问题,这两方面正是制定和实施财政支持农业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对它们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探索,提出有关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若干理论见解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本文从政府在选择财政支持农业政策时的动机、偏好以及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这两条线索出发,探讨有关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选择与评价问题。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意义、问题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的内容安排和研究成果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上篇——财政支持农业政策选择篇。该部分为政府选择财政支持农业政策搭建理论分析框架。首先以政策制定的背景、政策制定的客观需求、政策制定的基础这三个不同的视角,论证了现阶段我国选择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现实依据;其次,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阐述了国家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支出理论等与选择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从实证分析的角度,通过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财政支持农业的实践经验之分析比较,总结提出我国可资借鉴的选择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可行方式。在此基础上,又从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影响我国财政支持农业政策形成的相关因素和政策的具体形成过程,并结合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特点,对财政支持农业政策决策者的动机和行为加以阐释,研究我国政府选择和制定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决策体系问题。指出:在财政支持农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各决策主体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决策的公共选择过程,其中,中央政府在公共选择中居于中心地位,起着非常关键的决策作用;经济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以及非政府性利益集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策的选择;而农民由于缺乏组织载体,在政策的公共选择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今后,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拓宽农民在公共政策选择过程中表达自己意愿的途径和渠道。本篇最后探索并提出了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目标体系和重点支持领域。 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下篇——财政支持农业政策评价篇。该部分在选择篇的基础上,以河北省为例,进一步从实践的角度对财政支持农业政策作实证分析,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具体分析对象,考察、评价河北省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实施结果,并以此验证上篇的理论分析结论。本篇在定量分析河北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GDP、农民收入、粮食生产和农产品竞争力之间影响关系的基础上,阐明财政支持农业政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逻辑关系。通过对财政提供河北省农村公共产品的现状和基本特征的分析,指出财政资金投入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深层次成因,进一步反映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