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性报道是源自西方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历来被誉为新闻自由的“试金石”。中国调查性报道则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调查性报道的带动和影响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新事物,并日渐成为新闻媒介实现舆论监督功能,打造媒介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如何认识这种新兴的报道形式?它和西方调查性报道有什么区别?如何从理论高度上去把握它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它的前景如何?面临哪些困境?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本文思考的重点。
本文认为,在对调查性报道的认识上,中西方基本达成了一致,其核心就是揭露权力、利益集团内幕,虽然其外延可以包括一些揭示性的中性题材,但主题性调查是不能被纳入调查性报道范畴之内的。由于国情不同,中西方调查性报道在发展轨迹、价值取向、新闻文本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相似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发展轨迹;相同的主体意识,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同的文本形式,不同的表述方式。调查性报道对于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则可以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新闻学、美学等多个理论视角来具体分析。从发展前景来看,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公共领域、市场领域将成为调查性报道未来发展的重要阵地。但是,就目前来说,中国调查性报道在新闻媒介的运行流程、内部管理、社会控制等多个层面都面临发展困境。针对困境,本文认为,我们可以从法律上解决新闻管制类型化、法治化问题,从体制上解决新闻媒体公信力流失问题,从制度上解决新闻媒体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这样才能为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