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以来,PPP在我国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得到了大力推广。恰好这一时期又是地方财政短缺和地方公共基础设施需求扩大两者矛盾凸起的时期。对于地方财政资金短缺,一方面,国家为了推动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缩减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国家为了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剥离了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融资的职能,切断了通过融资平台增加地方财政资金的渠道。对于公共基础设施需求增加,一方面,我国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各地区需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于满足地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是“一带一路”主要倡导国,为了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我国亟需建立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以上背景形成的矛盾使地方政府一时间将PPP视为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财政资金短缺的工具,并将地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大量包装、拆分、捆绑成PPP项目。然而,急剧上升的PPP项目数量和持续低迷的PPP项目落地率让政府和全社会开始冷静面对PPP。结合当前我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供给侧改革,全社会逐渐认可PPP是一种长效的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模式,而非“昙花一现”的融资工具。至此,理论和实践界都开始关注PPP的实施效果,试图探索PPP对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影响程度及其影响机制,为PPP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明道路。但是,现有的文献和相关资料大多为数据描述、案例分析和定性讨论的方式,运用科学计量模型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常见。在已有的少量实证文献中,评价PPP实施效率时也存在着些许缺陷,如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测量指标选取有误、无法选取适合的PPP代理变量、模型验证不充分等。对此,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模型与计量模型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了PPP对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影响,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进行了完善。第一,本文从PPP的功能出发,对我国现有的PPP定义进行完善与丰富,并在实证研究中首次尝试构建PPP综合指标作为PPP计量模型研究中的代理变量。考虑到PPP的本质是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引进了私人资本,所以本文在构建PPP综合指标时将PPP项目中私人资本的平均比重作为PPP综合指标的因素之一,使所构建的PPP综合指标更具有代表性。第二,本文首次运用更为稳健的归并最小绝对离差法(CLAD模型)替代Tobit模型评价PPP对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影响,使结果更加合理、科学。第三,本文首次将公共基础设施的静态供给效率和动态供给效率相结合,用于评价PPP的实施效果。考虑到PPP是长期的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在对PPP的实施效率进行评价时将静态评价和跨期评价相结合能够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有效。本文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构建了PPP对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影响的理论框架。首先,分别对PPP、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其次,在分析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后,分别从公共产品理论和政府失灵出发,探讨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的可能性,提出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提高在于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程度。最后,揭示了PPP影响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本质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中各环节之间产生的交易费用。第二,认真梳理了PPP在我国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历程,并客观分析了PPP在我国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实施现状。由于在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PPP是从2014年开始大力推广的,所以在分析PPP的发展历程时,本文以2014年为时间节点,分别从PPP大力推广前、后进行梳理。在大力推广前,PPP在我国经历了探索、试点、推广、波折四个时期;在大力推广后为PPP的规制阶段。在分析PPP的实施现状时,本文先梳理了PPP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政策,解读PPP的适用领域和方向,再从当下PPP项目的运作情况揭示PPP模式在我国的实施现状。最后根据我国基础设施PPP的现状总结出现行我国基础设施PPP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第三,测算公共基础设施的静态供给效率和动态供给效率。首先,根据世界银行PPI数据库中的PPP项目所属的行业选取衡量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指标;再运用改进后的熵权法对各指标的具体子项目赋权加总,计算出公共基础设施的综合产出值;接着,运用科学的DEA-Malmquist模型测算出公共基础设施的静态供给效率、动态供给效率及其分解项,为后续的研究做好铺垫。第四,实证研究。首先,通过手工整理世界银行PPI数据库中2008-2017年我国各省份PPP项目的项目投资额、项目数量和项目中社会资本的平均比重,再运用改进后的熵权法算出PPP综合指标,作为后续研究中PPP的代理变量。其次,运用Stata15.0软件构建归并最小绝对离差法(CLAD模型)分别分析PPP对公共基础设施静态供给效率、动态供给效率及其分解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PPP能够显著提高公共设施的静态供给效率,但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且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提升最为明显;第二,PPP对公共基础设施动态供给效率的影响不够明显;第三,全国平均水平下,PPP未能促进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技术进步,但分地区验证下,PPP对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技术进步影响显著;第四,整体水平上,PPP对技术效率变动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分地区检验下,实证结果十分显著,且PPP显著促进了东部和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技术效率变动率,却未能改善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变动率。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市场的开放程度越大、私营企业的发展程度越高,PPP就越能促进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提升。第五,案例研究。根据研究小组现有的资源、PPP项目的可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和实地调研的可能,本文选取了两个国家级PPP示范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这两个案例分别为黄石市黄金山餐厨废弃物处理厂PPP项目和黄石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PPP项目。首先,分别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和社会资本的基本情况,并对中选社会资本的综合实力、管理团队结构、技术支撑和业务经验着重进行描述。接着,分别从准备期、建设期和运维期三个维度分析了各项目中PPP对项目供给效率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最后,从宏观的层面对两个案例进行了一般性的总结,内容为:第一,PPP依行业特点将项目匹配社会资本,保障了项目高效供给;第二,PPP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有效降低了项目成本,增加了项目收益;第三,PPP在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创新了合作方式,为提高项目的供给效率提供了保障。但现行的PPP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第一,项目的超前规划与PPP的本质产生冲突;第二,缺乏法律指引,PPP运行中仍存有违规行为。第六,PPP最经典的两种方式分别是英国的PFI/PF2模式和法国的特许经营权模式。加之,英国和法国都是PPP发展最为久远,实施效果也最为成熟。因此,本文选取英国和法国,深入研究PPP在这两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总结PPP运作的成功经验,并为PPP在我国的高效运行提供国际经验借鉴。研究表明:完善的PPP法律体系、完整的PPP管理结构、专业的PPP第三方机构和正确的项目定位是PPP能够成功运行和提高项目供给效率的关键因素。第七,提出促进PPP提升我国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政策建议。结合前文研究成果,分别从构建PPP高效运行的外在生态环境、激发私人资本高效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和建立PPP高效运行的配套机制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第一方面是加强PPP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高效运行的生态环境建设,具体表现在:准确辨别公共项目的属性,选用恰当的公私合作模式;构建完善的PPP法律体系,为项目高效运行提供政策指引;筑建完整的PPP管理体系,提高PPP管理效率。第二方面是引导私人资本积极高效参与公共基础设施PPP项目,具体表现在: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降低私人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成本;优化PPP市场环境,提高私营企业在PPP项目中的实施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私营企业高效实施PPP项目提供保障。第三方面是建立PPP项目高效运行的配套机制,具体表现在: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加强PPP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社会监督;扩宽PPP融资渠道,巧用各类金融工具投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加强专业机构、专业人才建设,保障PPP专业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