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更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国门进行出口,这是经济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从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情况看来,企业出口所选择的主要方式以包销、代理为主,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伤害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提高的机制。根据观察和分析,企业出口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严重的融资约束,使出口企业通过出口比重的边际调整,这种看似"非理性"的、伤害自己的出口行为,来权衡严重的企业流动性(即权衡融资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突出了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解释了中国企业缺乏"出口学习效应"的原因及机制,主要是由于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大多选择了包销或代理的手段,这种手段限制了我国企业的出口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并解开了"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的原因。其次,本研究进一步对中国企业"出口学习效应"低下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的融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出口创新及学习能力。第三,本研究通过企业出口比重调整的分析来研究出口企业融资约束与TFP间的关系。第四,继续探讨在融资约束条件下,以代理为主的中国企业出口贸易对企业家才能、创新等要素的负面效应。具体来说,经典的贸易理论将企业出口行为看成在国内销售基础上的一种市场拓展:首先,企业实现出口的必要条件是具有足够高的生产效率得以支付额外的出口进入成本;其次,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出口的企业会赚取更高的利润。在考虑融资约束对异质性企业出口的影响后,得出结论:出口企业相比非出口企业面临更强的融资约束,因此选择出口的企业往往资金更具有流动性。本研究从讨论中国企业的出口实际出发,分析中国企业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分析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说明中国出口贸易的特殊性。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不同,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在出口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加工贸易或与外商直接投资有密切关系的出口。以此提出另一种描述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机制和逻辑,并对各类企业的生产率与融资约束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一方面,低效率的企业通过包销、代理等出口中介,免除了进入出口市场所需的额外成本,因此较低的出口金融门槛可能是导致"自我选择效应"失效的原因;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出口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了融资状况,但却伤害了提高企业创新、学习能力的机制,对企业家才能具有"挤出"效应,牺牲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出口企业通过出口比重的边际调整来协调控制企业生产效率与融资约束之间的得失,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融资约束的企业,通过对出口比重的调整影响企业家才能对企业生产率发生作用。其次,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考虑企业的两种出口行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在Melitz(2003)经典理论和Chaney(2016)引入流动约束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两种出口行为,得到较强融资约束是企业选择出口原因,不同生产率企业选择不同出口方式以缓解自身所受融资约束。随后运用相关的数据对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与融资约束的动态关系进行检验,为本研究基于中国企业出口行为提出的机制与逻辑所得出的理论结论提供可靠的经验证据。首先,我们根据企业出口比重的变化将出口企业进行分类,分析各类企业的生产率及融资约束特征。其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将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匹配,分析得到匹配特征与理论模型的预测相一致。最后,对匹配后的企业进行回归,并采用Heckman二阶段模型修正"选择性样本"问题,检验出口比重转变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企业"出口学习效应"失效的原因,并实证检验较强融资约束的企业在选择以代理为主的出口贸易后,对企业家才能、创新等要素的"挤出"具有明显的作用,在长期伤害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机制。企业所受融资约束是导致企业提高出口比重的重要因素,且出口比重提高有助于企业缓解融资约束,但中国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不如发达国家那般显著。因此,出口企业融资约束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出口比重的边际调整进行协调控制。为扭转这一局面,应当继续推动从根本上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通过品牌、研发、管理、营销网络等高端价值链和优质要素的出口,来获得国际竞争力,提高出口附加值和效率。同时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走出一条通往开放、要素国际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