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子传播不仅具有为物种开拓新生境的意义,还具有远离与母本植物有关联的病原菌,减少种内、种间竞争等作用。种子扩散影响植物群落的生态过程和进化过程,通过量化种子传播距离来掌握其传播规律,为深入了解种子的传播机制以及杂草的入侵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9种含有冠毛或附属毛的杂草种子为材料,研究其传播能力(沉降速度、二次传播距离)和种子形态结构(种子毛长、果长、种重、毛与果的质量比值、毛数、毛上小刺数),以及传播能力和种子形态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种子的结构特征和生境探究其传播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菊科种子冠毛较粗壮,冠毛含折角,冠毛及瘦果上有小刺。禾本科附属毛则伸展方向发散,灵活性强。(2)9种植物的种子沉降速度与水平传播距离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即易于飘浮的种子,在水平方向受风力传播的能力越强。(3)菊科植物种子的沉降速率与果长、毛长呈正相关,禾本科种子与两者呈负相关。菊科种子水平移动距离与果长、毛长呈负相关,禾本科种子水平移动距离与二者呈正相关。可见这些结构特征分别对菊科、禾本科种子传播产生相反的影响,说明菊科和禾本科种子传播战略不同,而这种传播战略往往和植物本身生存的环境有关——菊科对应于较干燥生境,种子沉降较快,且瘦果着陆,在母体附近生根发芽。禾本科生境相对湿润,种子沉降较慢,且多为球状附属毛着陆,具有横向传播优势,可在地面滚动或者再次被风吹起传到更远的地方。(4)传播能力与毛结构的生物量配比没有相关性,即种子的传播能力和母本植物给予该种子辅助传播结构的生物量比重无关,而是与每根冠毛或附属毛负担的重量相关。(5)9种杂草种子、4种菊科种子的沉降速率和种重的6次方根成线性正相关,部分符合Greene&Johnson的模型V ∝ m1/6。而5种禾本科种子的沉降速率与种重的6次方根不呈线性相关关系。可能禾本科种子种间结构差异性大,且模型过于简易不能准确描述沉降速率与结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