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持物价稳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如何避免物价的大幅波动与物价水平的决定问题息息相关。在货币数量论逐渐丧失了适用性的大环境下,本文另辟蹊径从国债发行的视角考察我国财政政策对物价波动的影响,具体从传导路径和实证检验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首先,从理论上归纳分析国债发行对物价影响可能的传导路径。作为一国当局实行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债发行既受当时经济形势影响同时也反映政府对经济调控的力度,公众在接收到政府调控信息时会形成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从而影响通胀预期;国债认购主体的多样化导致了经济活动中货币流通量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变化,进而影响物价波动;政府利用发行国债融得的资金进行投资与消费时引起民间投资与消费的需求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动是导致物价变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传导路径可能有:公众预期、货币流通量及社会需求。 其次,发行国债与征收税收对居民消费是否具有同等效力(李嘉图等价)直接关系到国债发行是否会干扰物价波动。因此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来检验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是否成立。实证结果表明1981~2013年李嘉图等价不成立,居民消费受国债发行正向影响,但1981~1996年国债拉动效果较小,1997~2007年后国债正向拉动作用非常强劲,国债经济效应充分发挥,而2008~2013年国债正效应趋于饱和,国债的正效应开始下降但仍高于1996年之前的水平。总体来看,整个样本区间内中国存在非李嘉图等价。发行国债具有影响物价的可能性。 最后,本文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整个样本区间进行分区制检验我国物价波动受国债发行影响的程度。实证结果表明,由于1997年之前我国国债发行与交易市场的不健全导致国债发行增长对物价影响的传导渠道不通畅,所以1997年以前国债发行对物价影响不显著。1997年之后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加上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实施的两次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国债经济效应充分发挥,但也因此导致了物价的显著上涨。 因此,实现稳定物价的宏观目标应充分重视中国财政政策的作用,从发行国债的角度出发,应该注重引导公众心理预期、优化国债发放结构、保持适度的国债发行规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