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Allusi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ms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z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可以以非常简洁的表现形式创造出无比生动的意象。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经常将典故运用到他们的作品中,以求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其诗更加委婉曲折,隐含及高雅。然而,由于典故本身以及诗歌中典故的特性,典故的含义往往是隐含的。特别是由于西方读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缺乏了解,阅读诗歌本非易事,理解诗歌中的典故难度更大,这就使得诗歌中典故的翻译难上加难。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提出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语用对等视角研究诗歌中典故的翻译对策,无疑为这一翻译难点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这是因为语用对等实现的是语用意义的对等。语用意义实际上是指说者或作者的意图,往往是隐含的。而典故的内涵也不总是显而易见的。语用意义和典故的内涵有相同点即它们都是隐含的。因此,对语用意义的翻译可以指导典故的翻译。  在语用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作者对中国诗歌中典故的翻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从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以及语境理论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三个理论是如何在诗歌典故中得到体现的;2)探讨如何使诗歌中典故的翻译达到语用语言对等和社会语用对等;3)提出几种可行的翻译策略。  通过研究,作者发现语用对等能有效地指导中国诗歌中典故的翻译。为了达到语用对等,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不论选择何种翻译策略,只要能使翻译成功传达典故的语用意义即诗人的意图就是好的翻译策略。  当然这篇论文也存在不足之处。从语用对等视角上研究中国诗歌中典故的翻译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由于缺乏足够的参考文献,这只是一个表面研究,有些分析不够全面,有待在以后研究中得到改进。
其他文献
隐喻进入人们的视野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并且他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代,由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M
本文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以及在系统功能语法和视觉语法基础上所提出的符际互补理论前提下,采用了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进口
论文研究早期现代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娄的传记建构问题。从马娄在1593年死于小酒馆之后,后人对他的评价一直就是毁誉参半。诋毁他的说他是无神论者、政府间谍、马基雅维
学位
期刊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是否要放弃本国传统文化,采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模式的艰难抉择。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着天然的偏好,但是当人们面对自己国家与
学位
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的成果构建了一个分析模型,来解释英语指称语在语篇中的分布。全文七个章节,分为五个部分: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理论模型、语料分析及结论部分。   研究背
学位
抒情主人公就是抒情的主角。抒情诗中作者与抒情主人公关系的实质就在于作者对抒情主人公的态度和立场。而作者的态度和立场是与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感情密不可分的。于是
期刊
Vergeer,M.(2015).Peers and Sources as Social Capital in the Production of News:Online Social Networks as Communities of Journalists.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
二元对立自古希腊、柏拉图、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发展至今,被理论界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赋予不同内涵。二元对立是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