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及效应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动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损失,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2014年国务院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重视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传统的城镇化解决了发展“快不快”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强调高质量的城镇化,是实现碳减排、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但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厘清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碳排放的关系,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立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双碳目标”的现实背景,以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构建准自然实验,人均碳排放作为碳排放的测量工具,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探究新型城化建设对碳排放的直接政策效应、中介效应、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和空间影响效应,并进行机理分析和假说提出,分别运用相应的实证模型进行验证和效应分析,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影响碳排放、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实现碳减排、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作用在空间因素影响下发生何种变化等问题。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归纳如下。第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直接政策效应分析,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建设显著抑制了碳排放,且这种政策效应随时间的推移呈增强趋势;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均碳排放的敏感程度大于碳排放强度;(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碳减排效应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增加呈边际递增效应;在东部地区碳减排效果最为显著,中部次之;对小经济规模和大经济规模的城市皆存在显著碳减排效应。第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中介效应分析,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影响碳排放。基于《规划》解读和大量文献总结,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碳排放的作用路径,进行传导机制的作用机理分析和假说提出,采用修正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加强环境规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抑制能源效率影响碳排放。其中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加强环境规制抑制碳排放,是当前主要的碳减排路径;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剧了碳排放;新型城镇化建设抑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弱化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碳减排效果;该结论具有稳健性;(2)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均碳排放呈倒U型关系;(3)将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经济规模、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区域等异质性变量分样本回归与作为调节变量回归,得到的结论趋于一致,证明第三章中直接政策效应异质性分析结论的稳健性;(4)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效应、能源效率的抑制效应随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的增加呈增强趋势;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规制的促进效应随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呈增强趋势;环境规制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效应随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逐渐凸显;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均碳排放的促进效应随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呈减弱趋势;能源效率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效应随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呈增强趋势;(5)在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加强环境规制抑制人均碳排放,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均碳排放;在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加强环境规制、提高能源效率抑制人均碳排放;在西部地区,三条路径均行不通。第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碳排放: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明确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碳减排的具体路径。结合前文结论,通过文献总结和《规划》解读,提出环境规制抑制碳排放的具体路径,并进行机理分析和假说提出;构建调节效应模型检验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构建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对环境规制影响碳排放的深层次作用机理进行检验,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碳排放之间不仅具有中介效应,还存在正向调节效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减排效应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呈增强趋势;(2)环境规制通过调节经济集聚、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等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间接调节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3)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集聚程度的提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由不显著转为显著,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由抑制转为促进,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力下降;(4)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绿色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果最佳,其次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最后为经济集聚和对外开放,且经济集聚、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等随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呈增强趋势;(5)在大规模城市、东部地区、高经济规模、高人力资本水平下,环境规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同环境规制的中介效应的异质性分析得到的结论一致。第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空间影响效应研究,明确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是否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碳排放的空间影响效应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假说,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2010—2019年,研究区域人均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2)人均碳排放存在“马太效应”,维持低水平和高水平的概率相对较高,且呈增强趋势;邻居对区域状态具有正向作用;碳排放对能源效率存在路径依赖;(3)在整体层面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主要表现为本地减排效应;在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碳排放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中部地区主要表现为本地效应,在西部地区空间影响效应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双碳目标”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行差异化的城镇化战略;采取合适环境规制,提高经济集聚水平;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节能技术创新;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实行差异化引资政策;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差异化的建设策略;节约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综上,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较,本文的创新之处为:第一,选取了地级市作为研究单元,因为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基本单元,而基于城市层面,研究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关系的文献较少;第二,从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为切入点,探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现有文献在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方面,主要聚焦于碳交易政策、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等对碳排放的影响,忽略了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且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方向不明确;第三,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界定、水平评价、影响因素研究,对碳排放的研究侧重于水平测算、影响因素分析等。在城镇化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中,多选取人口城镇化指标或多维度评价指标衡量城镇化水平,对城镇化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线性研究。本文以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为研究对象,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碳排放的直接政策影响、深层次作用机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对调节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理论区分,考虑到模型回归的拟合不足或内生性问题,对中介效应模型、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进行修正。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血清酪氨酸3-单加氧酶/色氨酸5-单加氧酶激活蛋白eta(YWHAΗ)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部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骨代谢指标[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骨密度]及并发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120例RA患者作为RA组
随着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盲目追求热点等网络不良风气的愈演愈烈,国家及时出手对这种风气进行治理。IP地址的属地化就是当下国家治理网络不良风气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技术手段上的改革。尽管这种改革目前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本文就IP地址属地化本身以及IP地址属地化这一改革手段对网络传播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疫情流行的社会背景下,播客作为一种伴随性音频媒介产品,因能帮助受众排解孤独、增长知识而得以发展迅速。多数播客节目属于基于公共话题的谈话类节目,此类节目构建了线上公共空间谈话场。本文选取小宇宙播客平台上《忽左忽右》《声东击西》《不合时宜》等有代表性的基于公共话题的谈话类播客节目,对其传播规律进行研究。我们通过分析三档节目的内容发现,他们具有多元主体的互动模式、陌生人社交的深度亲密关系建构、多类型内
目的:探讨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织中细胞角蛋白8(CK8)、P53及Ki-67的表达,分析其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经病理确诊为LSI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进展组(17例)、持续组(27例)和消退组(76例)。取首次活检宫颈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K8、P53、Ki-67表达。多因素Lo
<正>彩陶起源于中国的新石器时期,最著名的彩陶是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出土,称为仰韶彩陶。仰韶彩陶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以及夹砂灰陶等,其中以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居多。彩陶的整体线条流畅自然,既是当时的生活用具,又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主要表现特征,因此仰韶文化也被称为“彩陶文化”。包装设计是保证商品美观、适销的必要条件以及操作流程。社会文明影响消费市场的需
期刊
拐卖妇女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该文按照受害人特征将拐卖妇女案件划分为3类,并分别选取一个典型案件构建拐卖妇女犯罪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其整体特征、成员特征和共同犯罪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拐卖妇女犯罪网络呈现出星型结构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共同的国籍或地域来源以及亲属、熟人等关系对共同犯罪具有正向影响。研究可以为警方预防、控制和打击拐卖妇女犯罪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系统性炎症指标[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和C反应蛋白(CRP)]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老年骨折患者249例(骨折组,其中创伤性骨折108例、脆性骨折141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177例(骨质疏松症组)。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CR
网络媒介影响并改变了悬疑网络电影的叙事题材和内容元素,形成了全新的叙事形态和叙事规则。本文基于中美悬疑网络电影“悬疑+”叙事主题创作比较,进一步思考中美悬疑网络电影在跨国别、跨文化、跨媒介领域交融发展出现的“悬疑+科幻”“悬疑+奇幻”“悬疑+古装”“悬疑+冒险”“悬疑+历史剧”的叙事主题创新,最终借“他山之石”促进中国网络电影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