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上、下两篇和余论。“上篇”是对日常主义先锋诗歌的理论论述,“下篇”是对日常主义先锋诗歌20年发展流变的研究,“余论”是对当下日常主义先锋诗歌存在弊端的批评。日常主义先锋诗歌,不是单单某一个派别的特称,而是对创作倾向与风格、话语方式与哲学姿态、对生存的介入与意识背景等方面相同相近的一类诗人的写作指认。“上篇”第一部分从同常生活与诗的界限开始谈起,论及广义的日常主义诗歌写作与日常主义先锋诗歌写作,并从创作的角度指出日常主义先锋诗歌是如阿获得合法性的;第二部分概括并总结出日常主义先锋诗歌的纯粹诗学特征与文化诗学特征。它的纯粹诗学特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另类。但“另类”这个词又内在地暗示了它系统的同一性,这就是说日常主义诗人总是以有别于传统诗歌的诗意展现方式、修辞方式与抒情路子展开文本。具体来说就是:(1)另类诗意:贴近日常生活本真的反诗意;(2)另类修辞:贴近日常口语本真的反修辞;(3)另类抒情:贴近日常生活事件的反抒情。它的文化诗学特征是“超文化”的文化诗学:同常主义先锋诗歌虽然采取反文化的姿态而出现在文化的大场域中却并未丢弃文化,更甚,它还是一个“超文化”的文化形态。综合考虑于诗歌(写作)有直接与间接影响的外在意识形态及经济政策的趋势、文化症候的迁徙、哲学向度的转移,以及与其内在的写作紧密制控的艺术路向的选择,处理方式的异样,话语方式的变构等多方面因素,笔者在“下篇”将先锋诗歌二十年中日常主义先锋诗歌的流变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这是同常主义先锋诗歌的源头性潜动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坚持日常主义写作的主要诗人有韩东、于坚、丁当、杨黎、李亚伟、何小竹等,从生命诗学的角度我们将日常主义先锋诗歌写作在此阶段的生命书写概括为:生命的徒步;第二阶段就是“90年代诗歌”中的日常主义先锋诗歌写作。这一时划重要诗人除韩东、于坚等,还有更年轻更具风格的伊沙,另外孙文波等的同常主义写作也有一种独特的风格表现。与韩东、于坚等的诗歌元素的最大差异之处是伊沙将更多的非诗性元素移植进诗歌中,并成功地形成了自己的口语特点,所以在此阶段,笔者将伊沙作为主要对象来阐释日常主义先锋诗歌从源头流到了何处。仍从生命诗学的角度笔者将此阶段伊沙的创作称之为:生命的转乘;第三阶段从新世纪初至今,我们主要论述“下半身诗歌”的创作以及“网络诗歌”。这一时期除了伊沙继续推出他另一种写作路同的《唐》之外,就是承继并扩大伊沙部分写作路向的“下半身”的创作了。此派诗人主要有沈浩波、尹丽川、南人、朱剑、盛兴、巫昂、侯马、李红旗、陈傻子等人,从“下半身”这个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派诗人在部分文本上坚持的是被评论界概括为的“身体写作”方向,我将之概括为:生命的奔突。“余论”部分论及“当下日常主义先锋诗歌的两个问题”,则是针对当下日常主义正典化甚至“日常主义神话”下诗歌写作出现的问题,提出日常生活意识形态(非政治性)一说,并思考在此意识形念背景下的当下诗歌写作。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立体里找到诗歌存在的语言的切面,使我们的诗歌准确而轻松地介入到当下语境的存在根柢,守住存在之思的诗性.发展个人化的“历史想像力”,认真打磨诗语(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做充盈饱满的诗艺之旅,当是新世纪“日常主义神话”正典化语境下的诗者所理应沉思与赴之行动的方向。